
錫林郭勒草原迪彥林場一帶的唐代古跡——扎達蓋壩石堤
2022年是克服困難努力進取的一年?疾焯皆L了位于西烏旗的唐代古跡——扎達蓋壩石堤。向盟宣傳部呈報了《錫林郭勒草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研究》理論研究課題。完成了《開平廢墟抹不去的回憶》《上都遺址的一片瓦礫》《地理名稱海音戈壁考》《淺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研究》《鄂爾多斯學研究是地方學研究的一面旗幟》《蒼茫的自然文學植根深厚的文化沃土——殷繼紅筆下的錫林郭勒草原畫卷》《元曲“狀元”馬致遠及作品欣賞》《昭君出塞與響沙灣傳說故事》等多篇論文寫作。 組建了《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研究人才庫》,聘請了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組織了一組“紀念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名錄》十周年”的作品。 “元上都文化”網累計文章達1312篇,年內新增文章42篇。瀏覽達到39113人次,年內新增4578人次!吧隙嘉幕惫娞栠_203期,年內新增26期。堅持和維護了“元上都文化”(http://www.appleiblog.com)網站和“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深化了上都文化與錫林郭勒文化研究的影響力和公益效果。 又是一年冰雪季,我們回顧昨天,走近春天,期盼著明天;仨2022年,羅列一下研究會的大事記。 1月 9日“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發布殷繼紅的論文《上都遺址的老師價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論文指出:上都作為大元帝國的百年都城,成為元旦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孕育了輝煌、璀璨的上都文化。 3月 20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苗程玉、雅星的論文《昭君出塞與響沙灣傳說故事》 5月 1日 向盟宣傳部呈報《錫林郭勒草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研究》理論研究課題。參與黨委宣傳部組織的社科領域的理論研究。指出了“正在創建民族復興的偉大業績,團結奮進離不開深厚的精神營養和高度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錫林郭勒地區的文化認同,各種反應共同心聲的文化符號都是煥發共同創建現代化未來的力量! “傳承和發展,共同的文化認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強紐帶。” “一方凈土的歷史文化,守護、繼承和弘揚中華兒女的華夏文明。查清錫林郭勒草原的歷史文化印記,樹立起錫林郭勒草原自己的歷史文化名片! 6月 20日 紀念上都遺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發布徐進昌、殷繼紅的論文《錫林郭勒歷史文化的稱謂和標識》 28日 紀念2012年6月29日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名錄》“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發表《二連浩特文化的立論與經濟社會發展》《上都遺址的一片瓦礫》等文章。 29日 研究會作出“建立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研究人才庫的決定”。決定指出:上都又稱上京、灤京,與大都同為中國元代的都城。這座擁抱著巨大人類文明的廢墟,2012年6月29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百年輝煌。 2003年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應運而生,十年磨一劍,初創了上都文化研究與錫林郭勒地方文化研究學科,走出單純考古的的模式;一系列論著,揭示了上都遺址的歷史蘊涵和文化價值。 上都文化研究,錫林郭勒文化研究與地方學建設,是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高舉的一面旗幟。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砥礪前行。二十年,為上都文化學研究做出了歷史性的建樹。先后有《上都文化研究》學術報、《上都文化研究》(蒙、漢)專著、《解讀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化》論著等正式出版。2004年以來建立和維護“元上都文化”網(http/:www.appleiblog.com),參加國內外地域文化與地方學建設方面的學術交流。作為“中國地方學聯席會”成員,積極參與各方面的學術活動,上都文化研究、錫林郭勒文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草原是詩,文化是魂。為了不斷探尋和繼承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研究,為了聚集多方面的文化人才,經研究決定,建立《上都文化研究錫林郭勒文化研究人才庫》,為地方文化研究人才立名建冊,以冀光大文化研究,貢獻社會文明建設。 歡迎社會各界賢達積極推薦歷史文化研究相關人士,讓有品位、有學養、有著作的地方文化研究人才加入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研究人才庫,以張地方文化研究與地方學建設大業,造福于中華文化的繁榮。 近期,錄入人才庫的專家學者有:金峰、徐進昌、斯仁那達木德、殷繼紅、包玉瑞、齊.斯秦巴托等。 8月 30日 理事長徐進昌與盟宣傳部孫志堅常務副部長、王志國主管副部長座談了上都研究與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研究會提交了“關于加強上都遺址、上都文化好錫林郭勒文化研究的建議”!敖ㄗh”有“全國各地和內蒙古地方文化研究方興未艾”、“上都遺址、上都文化和錫林郭勒文化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狀態和存在問題”三方面內容。 9月 16日 祝賀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成立20周年暨“地方學理論架構與實踐探索”全國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殷繼紅應邀線上參會,見證地方學研究盛事。 研究會向研討會發去了論文和信函。指出:”地方學作為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的交叉學科,如何緊密聯系社會發展,完善學科理論,進行研究定位,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一直走在路上,是進行時。鄂爾多斯學研究會讓學術走進社會,走進校園,為社會服務,與社會牽手,充分發揮了民間學術組織的優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年成立,成為中國地方學研究聯席會的首批會員單位,見證了中國地方學建設的發展進程。我們倡立的“上都文化學”也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同! 7月 6日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殷繼紅一行勇闖迪彥林場深處,考察唐代古跡——扎達蓋壩石堤。 考察唐代古跡——扎達蓋壩石堤。追索錫林郭勒歷史文化蹤跡前行,與唐代的歷史遺跡有了一次面對面的接觸。 在那高高的壩頂上,石壩的遺跡隱然可見。密林深處,涌動著低沉的林濤聲聲。在唐代那久遠的年代,這一帶居然已經是前人開發建設之地。盜墓者嗅覺敏感,也悄然而至,留下盜挖的豎井和成堆的巖石。據考證,扎達蓋壩上是一座連接兩個山嘴的石堤,東西長約50——60米。1958年文物人員初步推斷為唐代的歷史遺跡。 詩意草原,文化是魂。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民族復興偉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9月 24日“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發布殷繼紅《開平廢墟抹不去的回憶》。紀念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名錄》,解悟了“七百多年以前,上都是一座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 10月 7日 “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發布《錫林郭勒草原的歷史遺跡與文脈——玄石坡》 10日 “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發布陳海峰研究員《地理名稱海音戈壁考》。 14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李守華的大作《元曲“狀元”馬致遠及作品欣賞》。 19日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作出決定,聘任首批研究員。 地方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歷史血脈,是國家大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錫林郭勒歷史,淵源流長,有著獨特的風韻。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歷史遺存和風土人情,是一張張地方名片。 錫林郭勒地方文化蘊涵深厚,紅色文化、烏珠穆沁文化、蘇尼特文化、察哈爾文化獨特魅力,滋潤草原。為了探尋錫林郭勒草原的厚重文化,特聘任地方文化研究的部分地方專家為研究員,相互交流,同心協力挖掘和弘揚錫林郭勒文化。 經協商研究決定,首批聘任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盟直蘇德斯琴(蒙古族),研究所殷繼紅(女),東烏旗徐樹林, 阿巴嘎旗陳海峰(蒙古族), 西蘇旗高永厚(蒙古族)。 29日 “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發布徐進昌寫作的文學評論《蒼茫的自然文化沃土——殷繼紅筆下的錫林郭勒草原畫卷》。 12月 13日 “全盟社科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培訓會”在錫林浩特召開。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殷繼紅線上參加。學習了盟宣傳部副部長王志國的講題:《新時代 新征程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錫盟行政學院副院長、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那日森的講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建言獻策能力--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提升咨政報告撰寫水平》 回首2022,歲月不急不怠,象時針一樣,一絲不茍地走過。雖然有疫情和多種不利條件,上都文化研究與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沒有停頓。一片赤子之心,為上都文化研究,為錫林郭勒文化研究 ,盡一絲綿薄之力。 有的人采取著另外的立場和態度,以證明他們的純正、高超、得意和力量。我們只能對自己負責。我們是微弱的。像蠟燭一樣發出一點依稀可見的光。 生命是有限的,宇宙是永恒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每個歲末,我們都自覺地交著自己的答卷。也許它是卑微的,卻也是大千世界的一聲一息。是交代給生活,交代給社會,也是交代給自己。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2、12、18 
講述錫林郭勒歷史故事,研究錫林郭勒地方文化,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