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rp>
  •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button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button>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nav id="ptphc"><optgroup id="ptphc"></optgroup></nav>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input id="ptphc"></input></acronym></rp>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聯系我們
       
      | 首 頁
      | 百年古都 | 學術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學研究 | 史海鉤沉 | 蒙元風云 | 上都河文學 | 研究會 | 圖片欣賞 |
      留言板 |

      謝謝諸位先生/女士長期以來對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網((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歷經十余載三次改版,不知我們的努力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類文明探討的道路上永遠有你們同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年成立起,2004創辦"元上都文化網"以來,堅守專心元代歷史文化研究初衷,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盡力,探尋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錫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揚中華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學研究成果助推于人類文明的追索,為中華復興的精神構建奉獻綿薄之力。聯系我們或評論網站文章 ,留言, 請發至郵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欄目導航 網站首頁>>研究會>>簡介
        共有 81740 位讀者讀過此文   字體顏色:   【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雙擊鼠標左鍵自動滾屏】【圖片上滾動鼠標滾輪變焦圖片】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

        發表日期:2007年1月4日          【編輯錄入:admin

       

       


       

      理  事 簡 介

       

      徐進昌理事長

       

      徐進昌,文化學者。作家,散文家,詩人。公務之余,幾十年筆耕不輟,堅持文學創作、歷史文化研究和地方學建設的探索。有個人文集《青青的草地》、《一片藍天》出版發行。主編《上都文化研究》(蒙、漢文)專著,揭開了上都文化研究的第一頁。組建并主持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為元代歷史研究和上都文化研究及地方文化建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在任公職的崗位上執著追求,竭誠作為。作知青時主編牧區報《站在最前線》。在學校、工商管理、組織、紀檢監察、審計等工作崗位善于思索,傾心工作,勇于作為,不斷有所建樹。在不同領域作了多方面的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有《阿巴嘎旗實行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的調查與思考》、《牧區黨風廉政建設的特點與方法》、《組織工作的軟與硬》、《淺談關口前移 抓好防范》、《論加強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督》等論文從理論的層面總結工作,在區內外同一領域內產生深遠的影響,有的對國家立法產生了有益的作用。

      參與多方面的社會活動和文化、文學的研究與創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內蒙古通俗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內蒙古草原文化學會理事、錫林郭勒草原詩歌研究會理事、錫林郭勒詩詞協會理事、錫林郭勒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筆名綠絲、余耕、上都星光、蘭田等。1948 2 27 日出生于山東半島聊城地區的杜莊村,長期生活工作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和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齊魯平原的靈氣和內蒙古草原的大氣都使他深受其惠。在文學、文化研究和社會多方面工作都多有建樹。1992 年被香港書環出版社列入《當代中國自學成才集錄辭典》。2005年中國文藝家創作協會、國際中華文化藝術家協會授予“中華當代杰出功勛藝術家”稱號。2007年入選《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詞典》和《中國百年文學經典》。2010年入選《人類主流人物辭庫》和“中華百科”、“百度百科”詞條。

                  一、上都文化研究

        致力于上都遺址和上都文化的研究。2003年發起組建了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4年創辦了《上都文化研究》學術報和《元上都文化》(www.appleiblog.com)網站。2005年申報并使用“上都文化”商標。首提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學科概念,首提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地方學的立論,致力于倡導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和錫林郭勒文化與地方學建設,在文化界和史學界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為元代歷史研究、上都文化學科和地方學建設及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了積極的貢獻。

      首提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概念,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逐步得到全面深入的闡述。2004年起,不斷詮釋和闡述上都文化。首提上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特性:尊從自然,兼收并儲,融會發展,和而不同,多元共榮。

      界定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為標識的歷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紀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融會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彌足珍貴的階段,是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發展,吸納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歷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顯著的游牧文化特點和開放性、多元性,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和后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融會漠南農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錫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發祥地。

      上都文化承襲尊從自然生態、信仰長生天、崇拜英雄、順應環境、維護永續發展的游牧文化理念,吸納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彰顯了十三世紀的中華文明。

      提出地域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學術概念:錫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錫林郭勒地方為標識的,沉淀了這個地區的歷史文明和現代發展的諸多方面的區域文化。

      錫林郭勒文化是錫林郭勒地區文明發展和歷史滄桑的沉淀與結晶。從精神層面匯集了這個游牧草原幾千年來各民族創建的輝煌。屬于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和有機組成部分。呈現著具有鮮明地區人文特點和文明發展成果的特性。涵蓋所屬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巖畫、蘇尼特石刻、錫林浩特石器、烏珠穆沁古人類遺址等古文明和近、現代發展的文明成果。

      錫林郭勒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點,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元代金蓮川一帶的發展和上都文明為錫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華主流文化的印記,而有別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列入國家申報清單彰顯了錫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義和在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態顯著特點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長調、呼麥、蒙古摔跤、民族服飾等草原風情,使錫林郭勒文化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由錫林郭勒文化進一步追溯到蒙元文化,界定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從草原來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游牧文明,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匯,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尊從自然生態,維護永續發展,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理念。信仰長生天,崇拜英雄,善于適應環境,是草原人經久彌堅的信念。多元共榮,和而不同,是蒙元文化的顯著特點! 

      蒙元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特點,又廣泛融入了中原農耕文化,吸納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體現。這個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創制,又稱八思巴文。用這種新創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寫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上都作為蒙古黃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以上都為標識的上都文化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融匯的產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

        上都所在的錫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蓮川幕府,見證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匯,成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發祥地。  

      致力于上都文化和元史、蒙古史的研究,在蒙古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成吉思汗對文化和精神領域的關注與建樹方面,在忽必烈創建金連川幕府和大元帝國并以儒學治國方面,在以元代的百年京城成就的上都文化的創立和闡述方面,在錫林郭勒地域文化的創立和闡述方面,在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創立和發展方面,都有獨到研究和貢獻。有關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元上都遺址申遺、成吉思汗對文化的關注和貢獻、體現中華大一統的文化共融與和諧等方面的獨到見解,受到中國地方學聯席會、北京聯合大學、內蒙古史學會、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內蒙古社科院、溫州學研究會、鄂爾多斯學研究會、西口文化研究會等學術界,宣傳、文化等地方有關部門和新華網、人民日報、解放日報、人民網、鳳凰網、錫林郭勒日報、中國時報、內蒙古晨報、內蒙古文史、內蒙古日報、等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倡導匯集各界多方面力量探尋上都文化、建立元上都專門研究機構、有關“上都文化”類別的商標注冊、元上都遺址設立標示牌、三都三地聯合申遺等主張和建議受到領導機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力地推動了元上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

      寫作了一批有份量的論文,參加了多種學術研討會,許多論文在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講、編入論文集或獲優秀論文獎,在元代歷史研究界和蒙古學界、地方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有一定影響的上都文化研究學者和蒙古學專家。論文《蒙元文化的多元性和歷史地位及其在當今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傾聽元上都遺址講述中華文明》、《元世祖的儒學思想和元代的文化流派》、《簡論成吉思汗對文化的關注與貢獻》、《元王朝完成大一統的過程》、《游牧文化在元代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元世祖忽必烈的儒學理念和對草原文化的影響》、《成吉思汗對宗教領袖的禮遇與精神價值觀》、《在成吉思汗的旗幟下》、《元代上都與大都的相互關系與地位》、《元代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文化意義》、《錫林郭勒豐厚的古文明和歷史文化》等立意新穎,論述有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元文化的多元性和歷史地位及其在當今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闡述了蒙元文化的內涵和文化定位,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學術觀點,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在20058月中國.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評為優秀論文。

                    二、新聞與文學創作

       

      八十年代以來,堅持新聞寫作、文學創作和文化研究、社科理論研究,多有作品和論文見諸報刊,有的被譯成蒙古文。精于散文隨筆的寫作。1998年《青青的草地》文集面世,2006年《一片藍天》正式出版,2009年主編《上都文化研究》專著,集中反映了文學創作和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有多篇文學作品被選入《中華散文百年精華》、《民族的中堅》、《草原風》、《錫林郭勒散文選》、《錫林郭勒詩歌選》、《綠風文叢》、《錫林郭勒詩詞》、《草原上的人們》等作品集。

      受聘于《錫林郭勒日版》、《北方文學創作中心》、《黨建文匯》、《內蒙古日報》、《黨的教育》、《時代風紀》等多種報刊作特約記者、創作員。兼任北京《青年文化通訊》編委。

            在烏珠穆沁草原插隊時即作牧區報《站在最前線》的編輯和撰稿工作。多年來在機關工作,主辦、編輯了《物價工商信息》、《組工與人才》、《錫盟紀檢監察》、《上都文化研究》、等多種期刊和社科論文專輯,上百萬字。

            在《人民日報》、《散文詩》、《新國風》、《民主與法制》、《亞太經濟時報》、《廉政風云》、《草原》、《內蒙古日報》(北國風光)、《黨的教育》、《時代風紀》、《內蒙古黨史》、《錫林郭勒日報》、《錫林河文學》、《錫林郭勒晚報》《牧民新報》等多種報刊發表通訊、報告文學、散文、隨筆、雜文、評論、詩歌幾十萬字。有多篇散文、報告文學、社科論文被選入各種選集。部分作品被譯成蒙文,散見報刊。

      最初于1968年在《錫林郭勒日報》發表《農村牧區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等文章。1983年以來《初出茅廬······》、《救活四個廠的實干家》、《尊重知識 重用人才》、《喜看道蘭胡都格新變化》、《烏拉蓋地區經濟發展初探》、《書記廠長密切合作 虧損企業變盈利》、《沉重的代價》等在《錫林郭勒日報》、《內蒙古日報》、《黨的教育》等報刊發表。一批有影響的新聞和通訊見諸報刊的頭條或顯要版面。如《阿巴嘎旗率先實行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的調查》、《白音高勒嘎查發揮集體經濟優勢促進牧業生產》、《關于查干敖包蘇木民主評議黨員的報告》、《機械化顯威力 規模經營見效益——烏拉蓋農工人均產糧二萬公斤》、《他無愧于紀檢監察干部的稱號》、《發達地區的開放意識及我們加快發展的思考》等。1991年《草原人民的兒子》選入新華出版社《民族中堅》一書,1996年與人合寫的《走進班房的副市長》選入《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反貪公告》并在《民主與法制》、《亞太經濟時報》、《廉政風云》等報刊登載。1997年報告文學《一個廠長不應有的歸宿》在《廠長經理日報》、《時代風紀》、《內蒙古法制報》等報刊登載。1999年《撒滿珍珠的上都河畔》選入中國文聯出版社《草原風》報告文學集。2000年《從“臣罪該萬死”說起》入選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國新時期二十年微型小品精選》(霓虹碎語)。散文《走進草原》2000915發表以后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多方面的好評。先后被中華閱讀網、內蒙古新聞網、幺妹妹朗誦藝術論壇、陋室居論壇等媒體轉載。有中國播客·麥迪等配樂朗誦和節目單制作,廣為流傳。敘事詩《永遠的毛澤東》2003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編入《毛澤東頌詩大典》。2004年《紛紛人世朗朗乾坤》、《文人與官場》、《道德與權勢的對話》三篇散文入選《人民日報》出版社《中華散文百年精華》。

      有上百篇作品在相關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比如,散文《走進草原》、《親近南!、《百靈鳥的原野》、《秋實頌》、《那片原野那座老房》、《浪花》、《草原,我心靈的家園》、《草地,我心靈的綠地》、《也說“恭喜發財”》、《神圣的烏珠穆沁草地》、《生命的跨越》、《孩童的記憶》、《錫林湖踏雪》等。詩歌《一條河》、《永遠的毛澤東》、《云飄香》、《雪姑娘》、《街頭樹禮贊》、《雜詠十一則》、《上都河》等。報告文學《跨上雙翼的神馬》、《歷史的腳步》、《托起明天的太陽》、《那片茫茫的草地》、《一個廠長不應該有的歸宿》等。文學評論《錫林人之歌》、《心系草原眷眷深情》、《中國北方城鄉社會生活的絢麗畫卷》、《博大的心胸 浩然的詩風》、《一片深情 詠嘆綠地》、《元詩詞中見上都》、《揭示生活 凈化心靈》等。

       

      對影視和書畫領域也有涉略。編寫制作了《大雁高飛頭雁領》《救活四個廠的實干家》等 6 部電視專題片,并在錫林郭勒電視臺和內蒙古電視臺播放。有書畫作品獲內蒙古“松鶴杯”三等獎。

      寫作觀:寫作是思想自由翱翔的廣闊天地。實話實說,是向社會坦言,也是守住自己。七分寂寞,三分成功,也許是常事。追求藝術是美,是享受,也許常伴苦澀。

      作文是心聲,也是民聲,時代之聲。

       

                 三、社會履職

       

      196711月作為知青下牧區插隊落戶,在烏珠穆沁草原八年。擔任過牧區阿拉山寶力格大隊領導班子成員、大隊團支部書記和農場場長。后來,到東烏珠穆沁旗和錫林郭勒盟工作,歷任教師、校團委書記、工商所長、旗商貿局黨組秘書、盟委組織員、盟紀委研究室主任、盟審計局紀檢組長、調研員等職。被評為優秀團干部、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文化工作者等。

      在草地的八年,馳騁草原跨駿馬,藍天草地伴牛羊。八年擁風抱雪,行進在游牧人的群體。喝混著羊糞蛋和枯草的雪水,穿蒙古袍、氈疙瘩、牛皮靴,說蒙古語,吃手把肉、炒米,喝奶茶。游牧人的生活,游牧人的肝膽,把一個知青帶入了成年。在牧區知青生活中由兩位牧民介紹加入了共產黨,成為大隊團支部書記。在那黨團組織的恢復組織生活之際,組織牧區團圓把團章翻譯成蒙古文,主持編輯了牧區報《站在最前線》。后來到學校,組織團支部成立了修改團章小組。

            1966年于錫林浩特中學高中畢業。工作后讀大學,內蒙古師大中文系、中央黨校經濟管理本科雙學歷。參加《人民日報》新聞智力開發中心、《人民文學》創作函授中心和中國人才研究會“全國人才管理函授班”學習結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

            1976年至今,先后在東烏珠穆沁旗第二中學、物價工商局、組織部,錫林郭勒盟委組織部、紀委、監察局、審計局等部門工作。先后受到“模范教師”、“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學用蒙文蒙語先進個人”、“優秀通訊員”、“先進文化工作者”等多方面的表彰和獎勵。

            在東烏旗二中工作,是一所新建的中學,也是第一份公職。帶二中第一屆學生的一班班主任,任數學課。遍訪了班級所有的學生家長,把對學生的關注從課堂延伸到家庭。擔任學校第一任語文政史教研組組長,成立學校首個語文業余學習小組,注重了培育和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愛好。任校團總支首任書記,突破吸收團員審批的規定,從數量到質量有力強化了學校團的建設。被評為學校先進工作者。

            在東烏旗物價工商局工作,任秘書、工商所長。1982年市場漸行放開,創辦了《物價工商信息》,把外地集貿市場的牲畜、蔬菜、瓜果等方面的價格公布通告,把當地的牲畜價格等方面情況發往外地,溝通內外集貿信息,架起促進流通和開放的橋梁。建立“牲畜交易服務隊”和個體協會“貿易貨!,促進市場的培育、發展和壯大。注重借助媒體,為錫林郭勒日報寫稿,有多篇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工作!堕_展牧業綜合服務的好形式》獲1988—1990內蒙古三年農業好新聞三等獎。正是如此,才得以為報社、宣傳部門、組織部門所關注。

          1984年到1991期間在錫林郭勒盟委組織部工作,任盟委組織員、科長。具體作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黨員、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推行了組織員和黨員領導干部講黨課,編輯了錫盟自己的“黨課教育匯編”。組織員工作成為一項專項工作受到重視,不定期召開全盟組織員工作會議,在切實恢復組織員職能上作了建設性的工作。試點并推行了黨組織目標化管理工作。抓太旗紅旗鄉、錫運公司、東蘇旗白音塔拉嘎查、多倫縣小石垃等試點,建立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和各級黨組織的目標化管理按季度與年度報告制度。這方面工作成為內蒙古組織部的試點并推向全區。論文《淺談組織工作的軟與硬》由白山出版社編入“組織工作的理論與實踐”。

          19911998在錫盟紀委監察局工作,任副處級檢查員、調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作紀檢監察政策研究、法規研究、調查研究工作,主辦機關期刊《錫盟紀檢監察》。期刊接辦以來由年內一期增加到三期、四期、六期,增蒙文版,改彩封,建立健全通訊、寫作隊伍,創新機制,產生了顯著的成效。政策、法規研究,突出牧區和民族地區的特點和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等難點、熱點,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和財產申報立法等方面引起了廣泛關注,產生了深遠影響!赌羺^進行黨風廉政建設的特點和方法》等文章被新疆人民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栋透缕炻氏葘嵭蓄I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調查》選入中紀委1996年《黨風廉政教育參考資料》,對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立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998年以來在錫盟審計局工作,任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調研員。以正面教育和制度建設為主,以審計組執行紀律反饋制度為切入點,用心推行了審計領域的黨風廉政建設。對廉政建設作了深層次的調查與思考,寫作并發表了《加強對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督》。工作之余,以文學和歷史文化研究方式關注社會人生,評論實時,豐富了人生的舞臺增添了人生的價值。

       

          生在一個烈士家庭,從小歷經貧寒,和新中國一起長大。上初小老師評價品學兼優,上高小、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學生。愛學習,講品行,一直當學生干部。學習委員、學習部長、學生會主席,14歲入團,16歲當校團委學生委員。學雷鋒,學焦裕祿,學大寨,對報效黨和國家充滿激情。雷鋒助人為樂,大寨人改地換天,焦裕祿治理蘭考縣,都曾是心中的楷模。工作后恪盡職守,勤奮作為,竭力奉獻,勵志耕耘,廉潔奉公,治學持家,克勤克儉,雖沒有造就大的業績,但也持之以恒地作了不懈的努力!

          年過花甲的人生,孜孜以求,不言懈怠,不茍安樂,不甘平庸,總想做點什么,總想豐富一點人生,總想有益一點社會。

      不斷地在看一些書,不斷地在研究些學問,不斷地在寫些作品,不斷地參與些有益身心的活動、、、、、、生命不息,求索不懈。

       

       

       

       

      2、金峰顧問

       

      金峰,蒙古名Altan-Orgil,蒙古族,姓譚泰,祖籍當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37年陰歷6月24日,出生于原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后旗,即今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圖牧吉蘇木達民昭村農民家中。父親阿慶嘎,母親薩木嘎其其格。9歲時母親去世,在伯父鐵虎家中長大成人。他伯父是個博學之士,敏而好學,尊重知識,社會交際廣泛,深受三民主義影響。受其影響,金峰從小熱愛蒙古歷史文化,好學上進。1951年烏蘭浩特愛國第一小學畢業,1954年烏蘭浩特第二中學初中畢業,1957年海拉爾第一中學高中畢業,196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畢業后留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85年11月調到內蒙古師范大學,任該校蒙古史研究所、蒙古宗教研究所所長。1983年晉升副教授,1988年晉升教授。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1976-2003年的二十六年間,先后被選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第八屆和第十屆人民代表、呼和浩特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內蒙古政協第七屆委員常委、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F任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中華大藏經蒙古文版對勘出版委員會總編輯、《蒙古學百科全書》副總編輯等。
        金峰教授的科研方向主要是:蒙古史、蒙古文獻、蒙古驛站交通史、蒙古宗教、中國邊疆少數民族語歷史地名、衛拉特英雄史詩《江格爾》等。他最突出的功績是不畏政治風險,不怕艱難困苦,排除一切干擾,挽救了一大批蒙古文獻。早在1957-1962年大學五年學習期間,他利用課余閑暇志愿參加內蒙古圖書館蒙古文獻、歷史檔案的整理和編目工作。大學畢業工作后,于1965年到北京中央檔案館、沈陽東北檔案館了解國內滿、蒙古文歷史檔案的保存情況。開始向蒙古學界介紹北京中央檔案館、沈陽東北檔案館珍藏的清代歷朝蒙古文《實錄》和大批滿、蒙古文歷史檔案。當時,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室著手編寫《內蒙古史綱》。由于編寫工作需要,他參加了內蒙古檔案館的蒙古文歷史檔案的整理。在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焚燒呼和浩特地區召廟文獻時,他搶救出一大批珍貴蒙古文歷史檔案和文獻。同時他反對拆除呼和浩特舊城和新城鼓樓,遭受造反派的人身攻擊。"文化大革命"末期,他志愿參加了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蒙古文獻的整理工作。攜帶子女騎自行車跑遍呼和浩特、包頭地區搜集蒙古文碑銘,并搶救臨摹烏蘇圖召珍貴壁畫。在五當召主管巴雅爾同志的協助下,將該召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焚燒未盡的一部分珍貴蒙古文獻和檔案整理保存下來。1975-1992年間,他先后赴新疆十余次,在新疆政協巴岱主席和新疆師范大學額爾德尼副校長的支持下,跑遍天山南北與當地蒙古族學者合作搜集了一大批托忒蒙古文獻。他任呼和浩特市和新城區人民代表期間,多次提出修善呼和浩特大召、錫勒圖召和烏蘇圖召的建議和成立搶救蒙古文獻檔案機構的議案。任內蒙古政協委員期間,提出扶持內蒙古蒙古文印刷廠和內蒙古蒙古語廣播電視的提案,引起內蒙古和中央相關領導的重視。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提出恢復八省市自治區蒙古語文協作辦公室單獨機構的提案,引起國家民委和內蒙古相關領導的重視。這些建議議案提案均得以落實。
        1999年在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他與全國佛教協會副主席烏蘭活佛、新疆政協原主席巴岱同志三人聯合提出搶救對勘出版蒙古文《大藏經》的提案。目前,蒙古文《大藏經》的對勘出版已納入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和內蒙古文化建設綱要,國家財政開始撥款,排照工作已啟動。1982-1992年的十年間,他整理出版的滿、蒙、漢三種文字文獻有:《呼和浩特召廟》、《呼和浩特史蒙古文獻資料匯編》(1-6輯)、《蒙古歷史文獻九種》、《理藩院則例》(蒙古文上下兩輯、漢文一輯)、《衛拉特歷史文獻》(回紇蒙古文一輯、托忒蒙古文一輯)、《衛拉特史跡》、《逆漠方略》等共15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自費搜集的明代《擺腰臺吉廟碑》、《阿拉坦汗法典碑》、《博格達察罕喇嘛碑》等珍貴文物,現在均存放于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大廳。金峰教授為搶救蒙古文化遺產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載入蒙古史冊。
        金峰教授作為少數民族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既熱愛祖國,又熱愛自己民族。他堅持各民族平等,不怕權威,有膽有識,敢于向傳統的儒家史學思想挑戰,維護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他遵循歷史事實,解放思想,敢于理論創新。他提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墒菂s長期被儒家學派歪曲和偽造。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和"中蘇論戰"中,衛拉特蒙古史完全被顛倒了。1975年春,在烏魯木齊召開的《新疆簡史》座談會上,金峰教授對當時政治風險毫不畏懼,就衛拉特蒙古史方面提出一系列獨到見解。認為離開衛拉特蒙古史說新疆、青海、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就無從談起。衛拉特蒙古史是中國邊疆史的閃光點,不應該顛倒和歪曲。當時,這引起了國內外蒙古史學界的爭議。金峰教授覺得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必須培養少數民族歷史學家,并整理出版少數民族文獻史料。1983-1992年十年期間,他應聘任新疆師范大學名譽教授,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少數民族衛拉特蒙古史學者,整理出版了一批衛拉特蒙古文獻史料。在此基礎上,自1986-2004年近二十年間,他協同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馬大正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馬汝珩教授等國內蒙、漢、回、滿、維、藏等各族學者和相關領導,先后召開四次中國暨國際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出版蒙、漢兩種文字會議論文集4部。大大促進了我國衛拉特蒙古史研究,提高了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在這期間,金峰教授自己編纂出版《論四衛拉特》、《江格爾黃四國》兩部專著。在《論四衛拉特》一書中,根據托忒蒙古文獻記載將四衛拉特史劃分為早期四衛拉特(1437-1502)、中期四衛拉特(1502-1637),晚期四衛拉特(1637-1758)三個階段,對每個階段的部落構成及其名稱演變作了詳細考證。在《江格爾黃四國》一書中,將衛拉特英雄史詩《江格爾》首次與不同三個時期的四衛拉特史相結合,從歷史、地理、宗教、民俗、法律、制度、經濟等多角度進行了分析研究。馬汝珩教授認為,金峰教授有關衛拉特史方面著作無論是在史料還是在觀點方面都是重大突破。蒙古國科學院院士、教授納楚克道爾吉先生在內蒙古師范大學作學術報告時說:《江格爾黃四國》一書是蒙古文化史研究的奇跡。國際蒙古學協會總秘書長、蒙古國科學院院士沙·畢拉教授在《國際蒙古學研究概況》一文中談道:金峰教授為中國蒙古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鑒于金峰教授為衛拉特蒙古史研究做出的突出貢獻,1999年蒙古國授予國際"咱雅班第達勛章"。
        金峰教授的研究領域除了蒙古文獻、衛拉特蒙古史之外,還囊括了蒙古宗教、驛站交通、歷史地名、氏族部落、民俗風情等諸多方面。他主張蒙古學需要綜合研究。他公開發表了蒙、漢兩種文字學術文章90余篇,約400萬字。1983年,以《清代蒙古北路臺站》、《喇嘛教與蒙古封建政治》兩篇論文為代表作,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以《兀良合部落變遷(提要)》、《再論兀良合部落變遷》為代表作,晉升為教授。他曾榮獲國際獎1項、國家級二等獎1項、八省市自治區榮譽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榮譽獎1項、二等獎5項、校級一等獎1項,計12項。他曾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均已圓滿完成。1976年他參加國家《元史》點校工作,負責"太祖紀"和"刑法志"的點校任務,F任國家社科資金項目《蒙古學百科全書》副總編,"宗教卷"主編。又任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蒙古文《大藏經》總編輯。
        金峰教授在學術活動中,特別注重結合工作實際,為社會服務。因此,他的工作始終得到社會各界和相關領導的支持。二十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旗縣以及蒙古族聚居的兄弟省市自治區均著手編寫當地地名志、地方志、文史資料、旅游知識等書,急需一批有蒙古史知識人才。1983年在內蒙古大學校長特布信教授的支持下,金峰教授與呼和浩特市蒙古語文辦公室主任慶來同志合作舉辦了中國首屆蒙古史專修班,為內蒙古、新疆、青海、黑龍江、遼寧等蒙古族聚居地區培養了70余名專門人才。當時由于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資助,作為教材編輯出版了《蒙古史論文選集》漢文1-5輯,蒙古文1輯,共6輯。學員畢業后,在各自崗位上發揮了應有作用。出版的6輯《蒙古史論文選集》一直成為內蒙古大學與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成果。同時,金峰教授擔任內蒙古旅游局學術顧問,參與主持編寫《內蒙古導游基礎知識》,先后給內蒙古旅游局舉辦的200余名導游人員培訓班講授蒙古史課。在全國地名普查中,金峰教授應聘參加內蒙古地名領導小組工作,任《內蒙古地名》雜志、《呼和浩特市地名志》、《包頭市地名志》學術顧問,發表《蒙古歷史地名初探》等系列論文,為正確復原和使用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語歷史地名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根據大量蒙、漢、滿三種文字文獻和歷史檔案資料提出,包頭市的"包頭"不是來源于漢語"箔頭",而是來源于蒙古語,漢意為"有鹿之地"。包頭市東郊的薩拉齊不是蒙古語,而是滿洲語,漢意為"廳知"。有的同志提出,包頭市昆區昆都倫河由北向南流入黃河,把它解釋為蒙古語"橫河"名實不符。金峰教授解釋說:按古代匈奴--突厥--蒙古人方向,日出為南,日落為北。將包頭地區昆都倫河解釋為橫河,按古代蒙古人方向完全正確。金峰教授的一系列意見和建議當時均被政府采納。金峰教授知道,蒙古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祖先活動,對繼承和發揚蒙古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金峰教授發表《游牧文明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合撒兒及其后裔所屬部落》、《林丹汗都城察罕浩特考》等學術論文,積極參加成吉思汗、合撒兒、別勒古臺等蒙古歷史人物的祭祀活動,深受廣大蒙古族人民的愛戴。
        1957年內蒙古大學建校初期蒙古語授課教師十分匱乏。金峰大學未畢業從四年級1961年就開始給本校中文系蒙古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用蒙古語講授中國古代史課程。1962年大學畢業后,除了承擔本校蒙古語專業、歷史系、哲學專業本科生的古代蒙古史課教學外,還承擔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系、新疆師范大學中文系、內蒙古蒙古文?茖W校大專班蒙古史課教學。1985年冬調動工作到內蒙古師范大學后,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先后創建蒙古史研究所、蒙古宗教研究所,任所長。在內蒙古師范大學協同相關教師陸續創建專門史、民族史、文獻學、宗教學等四個碩士學位授予點,任導師。1986-2005年的二十年間,他親自指導和培養了6屆20余名碩士生。除指導年輕教師編寫《內蒙古導游基礎知識》之外,還編寫了《歷史名詞術語(蒙古史)分冊》和《貢桑諾爾布傳》。改革開放以來,金峰教授主持編纂出版的著作共有32部。另外,他的蒙、漢兩種文字《蒙古文齋記》1-6輯正在準備出版。
        金峰教授從1962年大學畢業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四年,在科研、教學和社會工作等諸多方面均成績突出。他之所以這樣,除了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各方的支持和機遇外,同他個人的理想、勤奮和治學方法有直接關系。他的工作動力來自熱愛蒙古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拳拳之心。他高瞻遠矚,不視眼前利益。在真理面前,不為權勢所彎腰,不追名逐利而順風使舵。他的著作具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學者對其不服而輕薄之,他毫不氣餒和動搖。他以蒙古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作為自己精神支柱。研究歷史,文獻最重要。他不同意貶低和輕視蒙古文獻。認為任何文獻史料均有它的長處和短處,蒙古文獻也有它的長處。所有這一切都是值得年輕同志參考的。這是我寫這篇簡潔介紹的緣由所在,愿學者專家惠鑒。(本文原載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2005年第四期。)

      (1979年-2005年)
       
          第一、學術文章90篇

          一、清代驛站交通史研究方面:
         (1)《清代蒙古臺站的管理機構》,《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1979年第1、2期; 1979年搜入中國蒙古史學會編《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紀念集刊》;又搜入《蒙古史論文選集》第3輯,1983年內蒙古大學學報叢刊。
         (2)《清代新疆西路軍臺》,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1979年1-2期;漢文發表于《新疆大學學報》社科版,1980年第1、2期。漢文搜入《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紀念集刊》和《蒙古史論文選集》第3輯;蒙古文搜入《蒙古史論文集》,198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3)《清代內蒙古五路驛站》,漢文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79年第1期;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日報》,1981年9月4日第3版。漢文搜入《蒙古史論文選集》,第3輯。
         (4)《清代外蒙古北路驛站》,漢文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1979年3、4期;搜入《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紀念集刊》和《蒙古史論文選集》第3輯。蒙古文搜入《蒙古史論文集》。本文是作者1983年由講師晉升副教授的代表作之一。
         (5)《清代東北地區諸路站道》,編入《蒙古史論文選集》,第3輯。

          二、衛拉特蒙古史研究方面:
         (6)《論早期四衛拉特聯盟》,蒙古文發表于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研究》第1輯,1985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漢文提要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3-4期,全文搜入《衛拉特史論文集》,1987年《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專號。本文是作者1988年由副教授晉升教授的代表作之一。
         (7)《論中期四衛拉特聯盟》,蒙古文初搞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年第3期;修改后編入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研究》第3輯,1989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漢文發表于《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8)《論晚期四衛拉特聯盟》,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年第3、4期。
         (9)《從<和鄂爾勒克史>看四衛拉特聯盟》,發表于《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5年第3期。
         (10)《近十年來我們在衛拉特史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些新看法》,漢文發表于《衛拉特研究》,1993年第1期;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4期。修改充實后,題目改為《近二十年來我們在衛拉特史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些新看法》,全文載入《當代創新專家文論大全》等十多種大型文獻。

          三、衛拉特英雄史詩《江格爾》研究方面:
         (11)《史詩<江格爾>所反映的社會制度》,蒙古文發表于《衛拉特研究》,1991年第1期。
         (12)《江格爾及其英雄們的歷史形象》,蒙古文發表于《衛拉特研究》,1992年第3期、1993年第1期。
         (13)《江格爾的敵對方面以及各篇章的產生》,蒙古文發表于《衛拉特研究》,第3、4期。由于金峰教授在衛拉特學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貢獻,1999年蒙古國授予國際咱雅第達勛章及獎狀,2000年授予成吉思汗國際科學院院士稱號。

          四、蒙古部落史研究方面:
         (14)《兀良合部落變遷(提要)》,漢文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8年第3期;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日報》,1988年8月31日第2版。本文是作者1988年由副教授晉升教授的代表作之一,引起國內蒙古史學界爭議。1989年8月中國蒙古史學會在內蒙古大學召開"明代蒙古史專題討論會",其實主要是對本文的學術觀點、史料來源提出一系列批評。當時甚至有的學者說,托忒蒙古文獻是后人偽造的。
         (15)《再論兀良合部落的變遷》,漢文初稿發表于《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2期;經修改搜入《衛拉特史論文集》,《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專號。蒙古文編入《<蒙古秘史>研究》,199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受到《蒙古秘史》成書7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好評。
         (16)《喀喇沁與蒙古勒津部》,編入《<蒙古秘史>研究》。
         (17)《哈撒兒及其后裔所屬部落變遷考》,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日報》,1989年7月6日第4版;漢文編入《衛拉特史論文集》,1990年《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專號。蒙古文搜入《哈撒兒研究論文集》,2005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8)《喀爾喀萬戶及其十二鄂托克》,蒙古文發表于《蒙古學研究》雜志,2001年第1期。轉寫為斯拉夫蒙古文,載于《中央亞細亞游牧民族歷史問題》,2002年蒙古國烏蘭巴托出版。
         (19)《四十萬蒙古國中心--察哈爾萬戶》,蒙古文發表于《蒙古學研究》雜志,2003年第2期。
         (20)《察哈爾八鄂托克》,蒙古文發表于《蒙古學研究》雜志,2004年第2期。

         

      五、蒙古宗教史研究方面:
          (21)《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漢文發表于《內蒙古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1981年第3期。日本蒙古史學者若松寬教授日譯,載于日本《佛教史學研究》,第27卷第1號。漢文搜入《蒙古史論文選集》,第2輯;蒙古文搜入《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2)《呼和浩特大召》,漢文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0年第4期;《內蒙古日報》漢文版轉載,1980年9月30日第3版。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1980年10月10日第3版。
          (23)《喇嘛教在蒙古的傳播》,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0年第2期。
          (24)《喇嘛教與準噶爾戰爭》,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2年第2期。
          (25)《林丹汗的政教政策及其失敗》,發表于《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1981年4月10日第3版。
          (26)《喇嘛教與蒙古封建政治》,漢文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1981年第2期;搜入《蒙古史論文選集》第2輯和1980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蒙古文編入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論文集》,搜入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論文集》。本文是作者1983年由講師晉升副教授的代表作之一。
          (27)《蒙古整羊盛宴的九項禮節》,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6年第2期。
          (28)《探訪阿巴嘎旗》,人民政協報,2002年6月15日第4版。
          (29)《成吉思博格達山》,發表于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2001年8月8日第1版;轉載于《內蒙古畜牧業》雜志,2002年第1-2期。
          (30)《世界奇觀--阿巴嘎旗成吉思博格達山》,《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古文版,2002年第1期。

          六、少數民族語歷史地名研究方面:
          (31)《清代蒙古臺站通名的產生與命名》,漢文發表于《內蒙古地名》,1981年第1期;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地名》蒙古文版,1981年第1期。漢文搜入《蒙古史論文選集》,第3輯。
          (32)《天聰及康熙的出征路線》,1982年呼和浩特市地名辦編印。
          (33)《蒙古語歷史地名》,《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從1983年3月28日開始連載;《內蒙古社會科學》蒙古文版,1984年第2期全文轉載。
          (34)《蒙古歷史地名初探》,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漢文版,1984年第2期。同時,作者在內蒙古地名工作會議上作學術報告,相關材料發給大會代表。

          七、蒙古文獻研究方面:
          (35)《蒙古溯源史-托忒蒙古文獻研究之一》,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4年第3期。
          (36)《掌握圣祖成吉思汗的政權扶持蒙古汗庭史-托忒蒙古文獻研究之二》,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4年第3期。
          (37)《和鄂爾勒克史-托忒蒙古文獻研究之三》,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4年第4期。
          (38)《土爾扈特諸汗史-托忒蒙古文獻研究之四》,發表于《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5年第1期。以上研究托忒蒙古文獻的四篇文章統一搜入全國第一屆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古文版,1987年增刊。
          (39)為出版托忒蒙古文《蒙古溯源史》所寫的"前言",載于新疆《汗騰格里》雜志,1983年第1期。
          (40)為出版托忒蒙古文《掌握圣祖成吉思汗政權扶持蒙古汗庭史》所寫的"前言",載于新疆《汗騰格里》雜志,1983年第2期。
          (41)《和鄂爾勒克史(由托忒蒙古文轉寫為回紇蒙古文)評注》),載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6年第2期。
          (42)《對我國托忒蒙古文獻研究的展望》,發表于《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6年第3期。
          (43)《呼和浩特史蒙古文獻資料匯編》(附全書1-6輯各章節詳細目錄)一書已脫稿,蒙古文載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86年第3期;漢文載于《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90年第1期。
          (44)《滿文<呼倫貝爾總統事略>在新巴爾虎右旗發現》,發表于1983《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
          (45)《蒙古族的滿文著作<呼倫貝爾總統事略>》,發表于北京《民族研究通訊》,1982年第3期。
          (46)《從滿文<呼倫貝爾總統事略>看清代呼倫貝爾地區人口》,發表于《內蒙古大學》,1982年4月20日。
          (47)《蒙古族珍貴歷史文獻-<呼和浩特召廟>》,發表于《內蒙古大學》,1982年2月28日。
          (48)《蒙古文<呼和浩特召廟>一書即將出版》,發表于《內蒙古大學》,1981年12月25日。
          (49)《在呼和浩特市郊區新發現的三種蒙古文碑銘》,發表于呼和浩特語委編《神圣白馬》雜志,1982年第2期。
          (50)《擺腰部廟碑》,載于《呼和浩特晚報》,1983年4月26日。
          (51)《在阿拉善發現<親征平定朔漠方略>一書的蒙譯抄本》,《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1989年12月5月第1版。
          (52)《蒙古文<親征平定朔漠方略>》,發表于《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1990年2月1日第4版。
          (53)《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創造新的文化-紀念內蒙古日報歷史文化專欄創辦第300期》,《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1995年9月24日。
          (54)《伊錦文先生與蒙古文獻的搜集工作》,載于《漠南名人伊錦文》,2001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
          (55)《國家<清史>編纂工作中需要重視利用滿、蒙古文史料》,2002年11月6日給中國人民大學戴逸先生的信。

          八、為社會現實服務方面:
          (56)《西部大開發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游牧文明的優秀傳統》,蒙古文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漢文轉載于《共和國改革文集》等二十多種大型文獻。本文2003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
          (57)《關于建設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發表于《內蒙古政協》,2003年第2期。轉載于《"三個代表"的理論與實踐》等十多種大型文獻。
          (58)《游牧文明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發表于《內蒙古文史》,2005年第1期。轉載于《中國創新報道》等近三十種大型文獻。
          (59)《蒙古汗國最后都城林丹汗察罕浩特考》,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1999年第1期。轉寫為斯拉夫蒙古文,載于蒙古國《歷史研究》,1999年烏蘭巴托。

          九、學術論證報告:
          (60)1981年7月10日,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室和內蒙古交通史編委會《關于蒙古古代交通史資料問題座談會紀要》,會議決定由金峰承擔50萬字左右《清代蒙古地區交通運輸資料匯編》的任務,內蒙古交通廳負責出版。1983年3月17日按時完成。
          (61)《關于舉辦蒙古史專修班的申請報告》,1983年初上報內蒙古大學、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同意,1983年3月14日發《蒙古史專修班招生簡章》。
          (62)《關于加強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史研究工作的建議》,1985年11月28日上報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1986年同意成立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史研究所,并批準與新疆師范大學聯合召開中國第一屆暨國際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同年,經蒙古史研究所申請內蒙古師范大學中國民族史碩士點通過。
          (63)《關于成立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宗教研究所的申請報告》,1998年11月5日上報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批準。
          (64)《內蒙古國際交流學院與蒙古國成吉思汗伊赫扎撒大學合作辦學可行性論證報告》,2002年1月17日上報內蒙古教育廳。
          (65)《關于將蒙古文<大藏經>列入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的論證報告》,新出圖[2004]101號文件批準。本文發表于《事業之路,同仁之情(漢、日、蒙三種文字合編)》,2003年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轉載于《共和國的輝煌·理論成果卷》、《中華名人文論大全》等十多種大型文獻。
          (66)《關于成立蒙古文獻庫編委會的申請報告》,2003年11月20日上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管領導同意。

          十、為相關著作寫的緒論:
          (67)為夏·東希格著《元上都》一書寫緒論,2000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68)為昔寶尼赤·卻拉布吉著《元大都研究》一書寫緒論,2005年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
          (69)為元丹著《內蒙古蒙古學百年百事》一書寫緒論,2004年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70)為《蒙古學百科全書·宗教卷》寫導論,2006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征求意見稿 ,發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科蒙古文版,2006年第1期。

          十一、為發展我國蒙古學和維護西部生態環境提出的建議:
          (71)《關于成立呼和浩特史蒙古文獻檔案史料編委會的建議》,呼和浩特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五次全體會議議案。
          (72)《關于對內蒙古蒙古文印刷廠給予緊急扶持的提案》,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第七屆二次全體會議025號。本提案曾榮獲全區優秀提案獎。
          (73)《加強呼和浩特市園林綠化監察大隊的建議》,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第七屆三次全體會議第495號提案。
          (74)《關于五十周年大慶前資助內蒙古電視臺文體部拍攝支邊杰出人物專題系列片案》,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七屆三次全體會議第252號提案。
          (75)《關于將"繁榮社會科學事業"列入自治區國民經濟"九五"計劃的建議》,內蒙古政協第七屆四次會議第190號提案。
          (76)《關于三十集電視劇<成吉思汗>的審查意見》,2000年5月24日受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委托。
          (77)《關于蒙古語文訴論工作的調研報告》,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第3111號提案。
          (78)《關于對勘出版蒙古文<大藏經>的建議》,政協全國九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材料之二九二。
          (79)《關于加強和充實我國蒙古語廣播、電視節目的建議》,政協全國九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材料之二二八。
          (80)《要求國家支持編篡<蒙古學百科全書>的工作》,政協全國九屆三次會議第1234號提案。
          (81)《關于請求黨中央、國務院將阿拉善盟列入國家生態建設的特殊地區,實行特殊政策,加快生態恢復的建議》,政協全國九屆四次會議第0122號提案。
          (82)《關于建立內蒙古西部地區飛機增雨基地的建議》,政協全國九屆四次會議第0135號提案。
          (83)《內蒙古阿巴嘎旗旅游資源的實地考察報告》,政協全國九屆五次會議大會發言材料之三七五。
          (84)《國家在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院校繼續需要關心和支持》,政協全國九屆五次會議大會發言材料之三七五。
          (85)《關于制定我國民族團結日的建議》,政協全國九屆五次會議第0591號提案。
          (86)《關于在內蒙古師范大學設置蒙古歷史文獻博士學位授予權點的建議》,政協全國九屆五次會議0653號提案。
          (87)《關于設置蒙古語文八協辦單獨機構的建議》,政協全國九屆五次會議上提出落實。
          (88)《建議在地縣改市過程中保留少數民族語歷史地名的原稱》,政協全國九屆五次全體會議第3448號提案。
          (89)《關于中蒙兩國社會力量合作舉辦內蒙古交流學院的建議》,2002年3月18日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作為委員來信轉交外交部研究解決。
          (90)《關于成立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咨詢中心的建議》,政協內蒙古九屆四次全體會議第0371號提案,以第十七組集體名義提出。

         

      第二、學術專著4部
         《四十萬蒙古國》,國際蒙古學協會副主席、蒙古國科學院院士沙·納楚克道爾吉教授和內蒙古大學原校長特布信教授寫緒!睹晒艑W研究》雜志1994年第3期、第4期,1995年第1期,1996年第1期連載;蒙古國學者哈斯巴根轉寫為斯拉夫蒙古文,在該國《東西方研究》雜志1995-1996年連載。1995年內蒙古科技出版社全文編印。榮獲1996年內蒙古師范大學第四屆科學研究成果壹等獎。
         《四萬衛拉特》,《衛拉特研究》雜志,2003年第1期?。
         《江格爾黃四國》,1996年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1996年榮獲內蒙古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貳等獎。1997年榮獲第三屆中國民族圖書貳等獎。
         《金峰論文精選》,2005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三、指導年輕教師編寫3部書
          漢蒙對照名詞術語叢書,《歷史名詞術語(蒙古史分冊)》,1989年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內蒙古導游基礎知識》,1999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貢桑諾爾布傳》,已脫稿


          第四、蒙古文古籍整理15部
         《呼和浩特召廟》,1982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搜入:清代呼和浩特喇嘛印務處所轄無量寺、延壽寺、崇福寺、慶緣寺、靈照寺、廣化寺、慈壽寺、崇禧寺、崇壽寺、尊勝寺、宏慶寺、隆壽寺、寧祺寺、仁佑寺、廣福寺、延禧寺等十五大寺院及其屬廟檔冊及相關明清檔案。書后附蒙、漢兩種文字對照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建修年代人員表、十座屬廟初建年代人員表、十二大活佛轉世表、掌印正副扎薩克達喇嘛年表、1819年十五大寺院人口普查表、1819年喇嘛印務處費用分攤表、1819年召廟四項開支及物價表、1819年仁佑寺全年財政開支項目及物價表、1819年十五大寺院進獻丹書克捐輸銀兩登記表等。本書是保存下來的清代喇嘛印處獨一無二的珍貴材料,在日本學術界廣泛引用。
         《呼和浩特史蒙古文獻資料匯編》,1-6輯,1988-1989年間內蒙古文化出版社陸續出版。資料來源主要是清代呼和浩特喇嘛印務處檔案。第一輯,行政建置;第二輯,土地問題;第三輯,階級關系;第四輯,社會經濟;第五輯,訴訟案件;第六輯,宗教文化。這本書可以說是我國學者第一次自己整理出版的明、清兩代蒙古文歷史檔案資料匯編。1989年榮獲我國八省市自治區優秀蒙古文圖書榮譽獎。
         《衛拉特歷史文獻》,回紇蒙古文1985年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托忒蒙古文198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除長篇緒論之外,搜入了巴圖爾·烏巴什·圖們著《四衛拉特史》、噶旺·希拉布著《四衛拉特史》、無名氏著《四衛拉特史》、《蒙古溯源史》、《土爾扈特諸汗史》、《新舊土爾扈特汗諾顏世譜》、倫布·徹林著《蒙古布里雅特史》等七種珍貴文獻。其中前四種過去國內無法見到,后三種是從新疆地區新發現并首次公開發表。這些文獻多數用托忒蒙古文寫的,一般人無法利用。轉寫成為回紇蒙古文,為學術界提供了方便。從此結束了俄、蒙、日、德等國家的少數學者壟斷托忒蒙古文獻的歷史,我們也爭得了發言權。本書1987年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資料二等獎,1989年榮獲我國八省市自治區優秀蒙古文圖書榮譽獎。1993年又榮獲內蒙古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衛拉特史跡》,199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除前言之外,搜入了《掌握成吉思汗政權扶持汗廷史》、《和鄂爾勒克史》、《蒙古源流詞鑒》、《額魯特簡史》、《呼倫貝爾總統事略》、《達爾哈特、庫布蘇諾爾烏梁海、杜爾伯特、維吾爾、擺腰特、額魯特、明阿特、扎哈沁、土爾扈特、和碩特、察哈爾、達里剛愛、阿爾泰烏梁海、哈薩克、哈木尼罕諸部源流》以及多種蒙古王公世譜、祭文、碑銘、公文和中俄交涉文件等。其中前三種由托忒蒙古文轉寫為回紇蒙古文,《呼倫貝爾總統事略》由滿文譯為回紇蒙古文,其余均為回紇蒙古文。
         《朔漠方略》,1992年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以往國內外學術界只知本書有滿、漢兩種文字本,不知有蒙譯本。蒙譯本是1988年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檔案館發現。滿、蒙、漢三種文字對照,不僅可以正確復原當時人名、地名,而且對漢文某些歪曲的地方也可以糾正。1992年全國第三屆暨國際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將本書作為近十年來國內外研究衛拉特文獻的重要成果載入會議紀要。1993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壹等獎。
         《理藩院則例》蒙古文上下兩輯,1989年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漢文1998年也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蒙古文1993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貳等獎。
         《蒙古文獻史料九種》,1983年呼和浩特蒙古語文歷史學會編印。搜入:《察哈爾·格布希全集》、《呼倫貝爾總統事略》、《準噶爾汗國小祭文》、《蒙古歷史地理》、《莫日根·特木爾傳說》、《噶爾丹·汗傳說》、《康熙給土爾扈特阿玉璽汗的公文》、《雍正給土爾扈特汗的公文》、《乾隆給土爾扈特烏巴什汗的公文》等。
      1975年金峰教授參加國家《元史》點校工作,承擔"太祖本紀"、"刑法志"的點校任務。本書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


          第五、編輯出版10部蒙古史論文集
         《蒙古史論文選集》1-5輯,1983年作為內蒙古大學蒙古史專修班教材編印,后作為《內蒙古大學學報叢刊》公開發行。第一輯,蒙元史部分;第二輯,明代蒙古史部分;第三輯,清代蒙古史部分;第四輯,國內外蒙古史研究概況;第五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史部分。
         《蒙古史論文集(蒙古文)》,198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國第一屆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漢文部分,即《衛拉特史論文集》1987年作為《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衛拉特史專號出版。
          中國第一屆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蒙古文部分,1987年作為《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衛拉特史專號出版。
          中國第二屆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蒙、漢兩種文合編,1990年作為《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衛拉特史專號出版。
          中國第三屆暨國際衛拉特史學術討論會蒙古文《衛拉特史論文集》,199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總計:金峰教授學術文章90篇,學術專著、古籍整理、論文集等32部。

       

       

       

       齊巴托 理事 秘書長                       

      齊巴托,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有《蒙元文化之學問》、《成吉思汗帝:一個海量大器的明君》、《元上都龍崗懷古》、《關于“成吉思”之號的五個問題》、《元世祖忽必烈年譜》、《蒙古人起源于大青山》等論著,產生了廣泛影響。
       
       
      全名齊·斯秦巴托,曾用名齊思清。博客作家。1956年生,內蒙古正藍旗人,蒙古族。1976年高中畢業當知青(參加工作)兩年,1978年上內蒙古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畢業后一直在錫林郭勒盟廣播電視系統工作。1989年在魯迅文學院深造。曾任《錫林郭勒廣播電視報》社主編、副譯審六年。后任錫林郭勒電視臺編導、副譯審。從1974年開始練筆,完成小說《路中》,1978年公開發表第一篇小說《第二生命》,三十年間,已在《文藝報》《民族文學》《時代潮》《新聞出版報》、中國《橋》《草原》《內蒙古日報》等報刊以及網上用蒙漢兩種文字發表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500余篇,經常把自己的蒙古文作品譯成漢文發表。完成影評書稿《影視雜談》,已在報紙上連載。出版散文集《中國南北》(遠方出版社)、蒙文小說集《城市蒙古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主要小說有短篇小說《一個青年作家的日記》、《彎路》、《榆樹》、《宇宙大膛》、《盼災》、《黑白花》,中篇小說《一條奶豆腐》、《白災》,長篇小說《桀火》(其中第二部《知青在火中》于1998年已在報上連載)。1981年,評論《值得思考的事情》在《花的原野》發表后,立即引起反響,造成了一次文學大討論。速寫《老鷹之心》獲全盟征文一等獎,小說《彎路》獲內蒙古改革題材文學短篇小說二等獎,評論《民族電影需上新臺階》榮獲內蒙古人民政府(廣播電視獎)一等獎。1999年,隨筆《打碎“四大件”》在《文藝報》發表后,產生全國影響。小小說《大學同學》、作者簡介以及創作談《我怕小貓》選入《中國精短小說名家經典》一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2)。在2005年7月21日《文藝報》發表《踏遍草原鑄“詩魂”》。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南京中山文學院客座教授,錫林郭勒草原詩歌研究會理事。2007年5月申請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入選香港中國和世界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1992)、《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多部辭書。

      2004年初,自愿提前退休,定居北京,從事專業寫作。2005年2月,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駐京聯絡處,任命研究會秘書長齊氏兼任北京聯絡處主任,從此學者作家齊巴托職業研究元上都歷史文化至今。2007年6月在博客網注冊全球第一家漢字博文出版社——齊巴托博文出版社,并在此出版了500篇(部)純文學之作品,其中有8部長篇小說或書稿,因此獲得“文學類優秀博客”,成為全世界華文“文學類優秀博客”第一人,又在“2007年博客公社10大優秀博客評比”文學類中榜上有名。作者也經常在《中華歷史網》《人民網》等其它多家網站發表作品,作品被轉載多次。請百度“齊巴托”、“齊·斯秦巴托”或qibatuo。

      在電視臺編輯采訪業務上,共編導并播出188篇部電視片。

      近年來,成為北京聯合大學特約學者,經常參加該校學術研討會,發表《蒙古人起源于大青山》《老北京再新說》《元大都公園:盛元古都的遺存》《哈德門源于元朝蒙古語》等多篇論文,均由同心出版社出版。2009年11月參加“全區蒙古語戲劇曲藝培訓班”。

      他是一位極多產作家。53歲時(2009)已出版(發布)27部長篇小說(或中篇),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500多篇部,寫作字數已超千萬。

      201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群眾文化學會主辦的有獎征文比賽中他的小說《最后的骨塊》榮獲一等獎。

      主要書稿:

      《文學30題》(蒙文書稿),電臺聯播,1985;

      《中國南北》(散文集),遠方出版社,1998;

      《影視雜談》(影評集),報紙連載,1994;

      《城市蒙古人》(蒙文小說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成吉思帝語錄》(格言集),民族出版社,2008;

      《桀火》(長篇小說),報紙節選連載,1998;2007年6月刊于《博客網》;

      《北潮》(長篇小說),2004年已經打印定稿;2007年10月28日出版于齊巴托博文出版社;

      《總督裕謙》(長篇小說),2007年8月11日發表在《中華歷史網》;

      《沒事干》(散文集),2007年10月30日出版于齊巴托博文出版社;

      《華裔率服之圣主成吉思帝》(長篇傳記),2007年10月31日出版在齊巴托博文出版社;

      《帖木兒帝國興衰錄》(長篇歷史小說),2007年11月1日出版于齊巴托博文出版社;

      《粼粼碧波的大學湖》(長篇小說),2007年11月5日刊在《博客中國》;

      9

      2008-07-09 10:31

      長篇傳記文學

      人民網

      2009-05-29 17:44

      長篇歷史專著

      人民網

      北平風波 (長篇歷史小說), 40萬字, 090602定打于北京馬頭莊,博客中國 090615 已用。

      近10年所發表的主要作品:

      1、乳香(短篇小說) 1998/2錫林河文學 

      2、知青在火中(長篇小說選載) 

      連載于錫林郭勒廣播電視報1998··10至12·

        3、   打碎四大件  

      文藝報。梗梗埃福保

       4、(小小說) 

      草原99/8

      5、從華文作家聚會想到的(蒙文)  

      花的原野/1999/10

      6、可憐朝魯(廣播。晌模        

      內蒙古藝術  2000/1用

      7、蕭乾生于何地     

      內蒙日報/000217用

      8、遺產(小說、蒙文)          

      鴻嘎魯  2000·6

      9、論《錫林郭勒20年馬題材文學作品(蒙文論文)

      錫林郭勒。玻埃埃埃队

      10、思想家納·賽音朝克圖(論文、蒙文),《納·賽音朝克圖研究論文集》(上、下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原發表于1999年第五期《錫林郭勒》。

      11、雪原上(中篇小說)  

      錫林河文學  2001/1、2用

      12、哈扎布與德德瑪(蒙文)  

      內蒙古藝術 2001/1 已用  

      13、蒙古語曾是世界語(蒙文)

      內蒙古日報011014用、蒙古語文 2003/3已用

      14、沙漠壽星(蒙文)

      內蒙古婦女2001、12   內蒙古日報010124用

      15、乳香(蒙)(小說)  

      錫林郭勒  2002/5已用

      16、   105歲的蒙古族老額吉卻吉德

      中國民族報20021126用

      17、硬漢史玉璋

      人民日報《時代潮》2003/1

      18、長篇要多長

      內蒙古日報20030301用

      19、藏書          

         內蒙古日報20030426用

      20、怒聲——納·賽音朝克圖文革歲月(蒙文)

      入選《回憶納·賽音朝克圖》(上下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1、小作也永存

      內蒙古日報20030524用

      22、師承共譜祖國頌

      檔案與社會2003/4

      23、探親(廣播小說、蒙文)  

            鴻嘎魯 2003/7已用

      24、蘇樂德(蒙文)

       內蒙古生活周報20031121用

      25、記者頌(歌詞)

      (后編成歌曲,盟臺有錄音)20031220錫林郭勒日報用

      26、漠南先驅納·賽音朝克圖

      檔案與社會2004/1

      27、白災(蒙文)(中篇)  

      潮洛門 2004/2已用

      28、蕭乾與內蒙古的情懷

      檔案與社會2004/4

      29、大學同學(小小說)

      入選《中國精短小說名家經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2月版。

      30、無頭人(小小說)

      2004年4月入選《中國當代精短文學作品選萃》一書。

      31、踏遍草原鑄詩魂

      文藝報2005年7月21日用

      32——36、入選《上都文化研究》一書(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1月版)5篇論文:

      1、《蒙元文化之學問》

      2、《成吉思帝:一個海量大器的明君》

      3、《元上都龍岡懷古》

      4、《關于“成吉思”之號的五個問題》

      5、《元世祖忽必烈年譜》

      37、馬蹄巖(中篇)(蒙文)

      鴻嘎魯    2009/3 已用

      38、蒙古人起源于大青山(長篇論文,2萬字)

      收入《北京學研究文集2009》一書,北京日報同心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39、婚介金屋(短。晌模

      入選《蒙文戲劇曲藝作品選》一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40、追憶劇作家斯仁道爾吉老人(蒙文)

      2010年第四期《錫林郭勒》雜志

      41、最后的骨筷(蒙文小說)

      發表于2010年第八期《鴻嘎魯》雜志,并榮獲2010年《鴻嘎魯》雜志《額爾古納魂》有獎征文比賽一等獎,獎金2000元。

      42、《元上都500問》(蒙文書稿),2011年7月出版,元上都申遺小組編印。
       
       
       

      焦福寶   理事、副秘書長 

       

         有多篇上都文化研究論文受到廣泛關注!渡隙嘉幕芯俊氛撐募敝骶,《元代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文化意義》課題組成員,曾多次參加區內外地方學和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1984年參加工作,1964年出生,漢族,雙本科學歷,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在讀研究生,副研究館員職稱。先后在盟群藝館、盟圖書館、盟文體局工作過,曾擔任二級單位辦公室主任,盟文體局人教科副科長、盟圖書館館長兼書記、書記,現任盟醫院紀委書記。

      社會兼職:錫盟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錫盟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錫盟文聯作家協會會員、錫盟文聯攝影家協會會員。自2002年至今擔任錫盟圖書、群文、檔案、文博、藝術系列職稱評定中評委委員。

      20多年來,在各級報刊發表作品80余個,榮獲國家級、省級獎20余個,其余發表于各類報刊。20093月《上都文化研究》一書38萬字)由內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本人擔任副主編。10月完成了承擔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的一級研究課題《元上都元大都之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現實意義》。

      工作之余主要潛心于蒙元文化的學習研究和對錫林郭勒區域文化、民族地方文獻的整理編撰,重點致力于“錫林郭勒盟民俗文化”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搜集和整理。

       

      斯仁那德米德   (理事、副秘書長)

       

      斯仁那德米德,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任《上都文化研究》(蒙文)專著副主編!渡隙嘉幕芯俊罚h文)專著編輯。

      男,蒙古族,19591月出生,原籍錫林郭勒盟正藍旗,F為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教授、蒙古文化研究所所長。承擔《蒙古文學史》、《蒙古語文》、《文學理論》、《蒙古語標準音》等語言文學專業主干課程和《素質教育理論》、《繼續教育理論與實踐》等教育教學理論課程。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標準音水平培訓測試工作委員會執教教師和自治區級測試員,F任中國蒙古語文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會理事、內蒙古民俗學會理事、錫盟元上都研究中心研究員、錫盟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錫林郭勒盟蒙古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

      參與完成全國高等院校蒙古文統編教材《教師口語》、《蒙古國現代文學》、《語文教材教法》、《思想政治教材教法》等教科書。其中《教師口語》曾獲《全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優秀教材三等獎》。

      合作編輯出版《牧區素質教育探索》、《阿巴嘎巖畫》、《上都文化研究叢書》等專著。其中《阿巴嘎巖畫》一書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三等獎》。

      參與完成面向21世紀中小學教師工程《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模式研究》、國家語言文字“十一五”規劃項目《中國蒙古語標準音推廣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教育部985工程項目跨境語言調查研究《蒙古國語言使用現狀調查》等項目課題。主持《中國蒙古語標準音水平培訓測試模式研究》、《元上都文化內涵研究》等院級課題,參與完成《口語表達訓練模式研究》、《錫盟基礎教育的調查與研究》等院級課題。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電話/傳真:0479-8269395   手機:15047181581

       

       

      鐵木爾·明珠爾 理事

       

      鐵木爾•明珠爾,現為錫林郭勒盟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錫林浩特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蒙古文化研究所聘請研究員。主要作品有:蒙古文《上都文化研究》(合編)、《馬鬃圖案》、《上都詩作撲克設計圖》、《蘇勒德文化學術論文》《蘇勒德圖像》等。

      原察哈爾左翼正白旗巴爾虎十三蘇木人。從小好學,設計有興趣。1961年,鑲黃旗呼格吉勒圖牧場參加工作以來,從事呼格吉勒圖牧場和文貢淖爾蘇木會計,歷任商業、財政和審計局局長。在公職時,刻苦學習,鉆研業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忘我工作。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勞動人事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少數民族地區科技工作者榮譽;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授予會計人員榮譽;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人事部和中國財貿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全國審計機關勞動模范光榮稱號;多次被旗委評為模范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還利用公余,從事與本職工作相關的設計和翻譯工作。其中《書法作品》,獲得商業部文藝基金會二等獎,《基本建設審計程序示意圖》被內蒙古審計廳推廣,還翻譯出版了《漢蒙審計術語詞匯》(合著)。享受國家榮譽津貼。

       

       

      孫永斌  理事、《上都文化研究》編輯


      孫永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任《上都文化研究》報編輯!渡隙嘉幕芯俊氛撐募庉。

      男,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出生于太仆寺旗幸福鄉。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錫林郭勒盟作協會員,元上都文化研究會理事、錫林郭勒盟詩詞協會和音樂文學協會會員,先后在《草原》、《滇池》、《海燕》、《山東文學》、《百柳》、《鹿鳴》和《阿拉善文學》、《錫林郭勒》、《河套文學》、《錫林郭勒日報》、《內蒙古日報》等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作品若干。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夢痕》、散文集《綠色情絲》、詩集《為你歌唱》、報告文學集《草原的歌者》。詞作《騰飛的夢想》(艾日布曲)榮獲第八屆八省區少兒歌曲大賽銀獎,主創的廣播劇《雕像》榮獲自治區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獎。部分作品被選入《錫林郭勒小說選》、《錫林郭勒散文選》、《錫林郭勒詩歌選》、《錫林郭勒彩虹》(報告文學集)和《草原上的人們》等多種作
      品選集,F任錫林浩特市文聯秘書長,兼任錫林郭勒盟作協副秘書長、《錫林郭勒》責任編輯、《錫林浩特》主編等。

       

       

       

      牛明,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  《上都文化研究》報編輯,《上都文化研究》論文集副主編,有多篇論文受到廣泛關注。

       

      出生于蘇尼特草原,畢業于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系九三學社社員,內蒙古錫盟作家協會會員,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先后任教于錫盟師范學校、錫盟教育學院,現為錫林浩特六中語文高級教師。

      先后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有:

      《關于情景事理要素閱讀教學》、《整體感知,局部探究,參評會意,圈點悟妙》、《詩經中的比興手法》、《對語文教學意境的思考》、《從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看李白的詩歌》、《漫談“蒙太奇”與語文教學》等。

      先后主編出版的著作有:

      《神圣的耕耘》(遠方出版社出版)、《科教研究新論集》(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有效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上都文化研究》(內蒙古科技出版社)等。

      2011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個人專著《午夜筆記》。2018年出版長篇小說《往事如初》。2022年出版《漢英》

      先后獲得的榮譽有:

      2004年被評為錫林浩特教學能手;

      2005年,被內蒙古作協、內蒙古現代教學研究會授予“內蒙古第二屆‘春華杯’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優秀組織獎”;

      2005年被錫林浩特市委、市政府評為“師德先進個人”;

      論文《紅樓文化商業化論析》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2006年,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全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優秀教師;

      2008年被錫林浩特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教師”稱號;

      2009年被評為盟級優秀教學能手;

      2009年被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授予“優秀教師”稱號;

      2010年在全國首屆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上獲得二等獎;

      2011年獲得錫林浩特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李守華 理事、《上都文化研究》編輯

       

          李 守 華,《上都文化研究》編輯。 自加入元上都文化研究會以來,先后撰寫了四十余篇有關方面的論文、詩歌等文章。如《元代質孫宴》、《馬可.波羅與元上都的傳說》、《蒙元時代的文化藝術》、《蒙古汗位更迭與元朝皇位奪》等四篇論文被選入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出版的《上都文化研究》一書。

          男 ,194512月出生,籍貫山西省陽高縣。1968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學院外語系,中共黨員,翻譯職稱。曾在中共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錫盟外事辦公室、錫盟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內蒙古振興國際貿易公司、錫盟商務局等單位工作。曾任科長、翻譯、副主任、調研員等職務。曾為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錫盟文聯會員、錫盟外國語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長。

      有關個人資料曾被選入《中國專家大辭典》(第十一卷)。

       

       

      肖建華 理事

       

          肖建華,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發表多篇非物資文化遺產方面的論著。

          女,1961年生人,讀過大學,當過教師,現供職于錫林郭勒盟群眾藝術館,從事群文理論調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副研究館員,現為內蒙古群眾文化學會理事,錫林郭勒盟群眾文化學會副秘書長,錫林郭勒盟作家協會會員。

        文學作品曾發表在內蒙古《草原》、《鹿鳴》、《錫林郭勒》等文學報刊上。論文多次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大獎。調研報告、理論文章、簡訊多次被國家級刊物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社文處、內蒙古《群文論壇》、錫林郭勒日報、錫林郭勒晚報、錫林郭勒新聞網、錫盟《文化動態》、《錫林郭勒群眾文化通訊》發表和采用,多年來,為宣傳和推介錫林郭勒盟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雪漪 (女,蒙古族)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理事,發表《具有深遠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圖景》等學術論文。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方面有多方面的成果。

       

      國家二級作家,副高職稱,文學學士學位,中央財經大學管理學專業研究生,F供職于某地區政府部門。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作品在大陸、港臺、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報刊雜志上發表,有作品被翻譯到國外。出版詩集《靈魂交響》(遠方出版社,1998年),散文詩配攝影集《生命草原》(中國文聯出版社,與人合著,2001年),愛情散文詩集《我的心對你說》(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和《只有遠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文論隨筆集《春天的合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其中《我的心對你說》200711月被“紀念中國散文詩90年評選組委會”評為“中國當代優秀散文詩作品集”。

      200110月出席澳洲悉尼召開的第21屆世界詩人大會;20042月隨中國詩人訪問團訪問臺北,高雄;20047月出席在貴州開陽召開的首屆世界華人散文詩作家筆會;20069月出席在蒙古烏蘭巴托召開的第26屆世界詩人大會;20079月出席印度馬德拉斯召開的第27屆世界詩人大會;20087月參加在新疆召開的全國第八屆散文詩筆會;20107月參加在湖北丹江口市召開的全國第十屆散文詩筆會。

       

       

      溫茹雅 (女)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理事 錫盟移動《騰飛》副主編,主持編輯多期多篇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學術論文,如《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元代兩都巡幸制》等。在文學創作上有多方面的成果。

      錫林郭勒盟攝影家協會會員、文書理事,錫林郭勒盟作家協會會員

      1985年生人,當過記者,現供職于中國移動錫林郭勒分公司,從事公司內外新聞宣傳、內刊編排、輿情監測工作。

        文學、攝影、新聞作品曾發表在《錫林郭勒日報》《錫林郭勒晚報》、《錫林郭勒》、《錫林浩特》、《錫林郭勒攝影》、《錫林郭勒攝影報》、元上都文化網、錫林郭勒新華網等報刊和網站上。2010年6月以來,錫林郭勒的豐厚歷史底蘊與中國移動文化相結合,主編創刊了錫林郭勒移動《騰飛》內刊雜志,并創新開辟錫林郭勒文化欄目,為元上都申遺工作鼓與呼。目前已出版10期。2012年,在《騰飛》第八期開辟專欄刊發《我眼中的元上都》攝影比賽優秀作品,同時,致力于利用手機多媒體優勢,弘揚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此外,響應節能減排的相關號召,改為電子期刊,為宣傳和推介錫林郭勒盟文化事業做出突出了貢獻,得到了盟委、行署、盟宣傳部和上級主管單位的高度評價。

       

       

      包玉瑞 (蒙古族)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理事,供職于正鑲白旗。

      《從元上都的鐵幡竿說開來》《元代城市及城市體系小考》《略說元代紙幣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忽必烈構建二元政治文化秩序的兩次平叛戰爭》《阿拉坦汗與長城“茶馬互市”》多篇學術論文發表。

      高級統計師,有《深化統計文化建設的思考》《牧區城鎮化所遇到的問題及思考》等三十多篇統計、經濟論文發表。

       

      董玉堂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理事  多年來堅持探尋錫林郭勒史前文明的研究,有《錫林郭勒草原曾是華夏文明的支源》、《錫林郭勒文化——草原文化不可或缺的鏈條》等論文發表。

       2005——2008年在錫林浩特貝子廟西商城內舉辦《錫林浩特史前文物展》,在《三石軒民族工藝品店》內始終保持三節柜臺展示錫林郭勒草原史前文明的石器展覽。目前為錫林郭勒錫林收藏家協會副會長。

       

      殷繼紅   女 ,上都文化研究知名人士,作家,詩人。

      錫林郭勒盟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從事上都文化、烏珠穆沁文化、錫林郭勒文化和元代歷史的研究,研究方向是中國地方學和地域文化建設。發表論文《上都遺址的歷史價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烏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寶》等,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上都遺址的歷史價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論述了:上都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業的發祥地。忽必烈治國的儒學理念和對草原文化的影響。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上都遺址申遺成功彰顯了上都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地位和歷史意義。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烏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寶》闡述了烏珠穆沁文化文化的特性和內涵。首次定義了烏珠穆沁文化:烏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瑰寶,是由大草原和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滋生孕育的文化。生活在烏拉蓋河流域的蒙古族部落,在祖國地圖雄雞脖子的地帶,逐水草而居。成就了這一方土地和這一群體特有的烏珠穆沁文化。

      堅持業余寫作,作品《遇見美好》《祖國,母親》《雪野詩情》等在《錫林河》文學等報刊發表。《上都遺址的歷史價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烏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寶》等在《錫林郭勒日報》《文化》 和“美國中文網” 等媒體發表 。

      多年來從事寫作和語文教學工作。 主編兒童文學《遇見美好》、《繁花盛開》、《桃李芬芳》作品集,指導和匯編兒童詩歌二百余首。有六篇作品在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的《第19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獲二等獎、三等獎。

      積極參加文化研究與文學創作多方面的社會活動。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內蒙古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錫林郭勒盟評論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

       


       


      上一篇: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章程
      下一篇: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相關專題:

      ·專題1信息無

      ·專題2信息無
       
        熱門文章:
       ·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81740]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屬行政建[61476]
       · 解讀元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60276]
       · 《蒙古秘史》中的烏珠穆沁地[51446]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相關評論:(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相關評論無
      發表、查看更多關于該信息的評論 將本信息發給好友 打印本頁
       


      百年古都 學術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學研究 史海鉤沉 蒙元風云 上都河文學 研究會 圖片欣賞 留言板

      版權所有: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巴雅爾圖
      地址: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林大街錫林郭勒文化園    電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備2021001026號-1

      欧美特级强奸一级A片在线播放,国产美女胸18禁免费观看网站,黄片小视频导航,天天干天天射浪潮Av
    1.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rp>
    2.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button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button>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nav id="ptphc"><optgroup id="ptphc"></optgroup></nav>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input id="ptphc"></input></acronym></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