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文獻記載的阿巴嘎旗地域有一個大泊,曾經有魚類生存,清代朝廷曾經明令禁止獵捕。受自然環境的改變,現今大泊已干涸成為戈壁灘。在田野調查和參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文對該大泊名稱的來歷和演變,以及環境影響下變成戈壁的成因做考析。 關鍵詞:阿巴嘎旗;歷史地理名稱;大泊;海音戈壁 
海音戈壁位于阿巴嘎旗所在地別力古臺鎮南45公里,地理位置在東經115°12′71″—115°35′92″與北緯43°73′86″—43°60′61″之間,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40平方公里。背靠玄武巖臺地,有名為敖倫寶拉格的自然泉,泉水注入湖盆后形成小面積的淖爾,山坡上有豐水期形成的沖溝,戈壁周邊生長有大小不一呈散狀分布的芨芨草叢。戈壁西南22公里是呼日查干淖爾湖,水源主要由高格斯臺河注入,同時有名為“那仁音高勒”的季節性支流注入海音戈壁,形成小片濕地,戈壁西面有名為敖恩查蓋烏拉的山丘,附近有早年被盜掘的遼代古墓,北邊有一處散落著殘磚破瓦的建筑群遺跡,是建于清代1726年間的海音廟(清廷賜名普祥寺),曾經是供祭阿巴嘎部族先祖別力古臺寰椎骨的廟宇。(見圖1、2) 海音戈壁,歷史上曾有過的大泊,文獻資料中記載的息雞淀,經過大自然的變化,現今已經成為一處干涸的湖盆。因為工作關系,筆者經常前往該地區進行田野考察踏勘,在調查該區域文物古跡的同時,筆者通過查找史料和文獻,就歷史上不同時期對海音淖爾的記載以及地名演變進行考證,獲知海音戈壁曾有過的歷史。 一、歷史上不同時期對息雞淀的記載 1、宋史記載“……己酉,以翰林學士趙概為遼國信使。遼主駐息雞淀,嘗因會獵,令概賦《信誓如山河詩》,詩成,侑以玉杯!① 這段記載了北宋皇祐2年(公元1050年3月22日),遼興宗耶律宗真曾經駐蹕于名為息雞淀的地方,當時北宋翰林學士趙概做為朝廷派遣的使者在息雞淀隨耶律宗真一起打獵,耶律宗真命趙概賦《信誓如山河詩》,詩成后,耶律宗真賜以玉杯斟酒與趙概。 另據宋史•趙概傳記載:“聘契丹,契丹主會獵,請賦《信誓如山河詩》詩成,親酌玉杯為概勸,且授侍臣劉六符素扇,寫之納袖中,其禮重如此。還,兼侍讀學士!②北宋時期出現有許多名人名仕,其中趙概與歐陽修一同在朝廷為官做事。雖未知曉趙概所寫《信誓如山河詩》的具體內容,但是知道了這段歷史里記載著的史實:趙概曾經被契丹(遼國)邀請,契丹國主會打獵,請趙概賦《信誓如山河詩》,詩成,國主親自用玉杯為趙概勸酒,并且將詩寫在素面扇子上,授予給侍臣劉六收納在袖中。趙概受到遼主的尊敬,完成了宋遼兩國通好的使命,還朝后,兼侍讀學士。 2、遼史記載“十九年春正月庚寅,僧惠鑒加檢校太尉。庚子,耶律敵魯古復封漆水郡王,諸將校及阻卜等部酋長各進爵有差。贈蕭慈氏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丑,遣使問罪于夏國。壬寅,如魚兒濼。二月丁亥,夏將洼普、猥貨、乙靈紀等來攻金肅城,南面林牙耶律高家奴等破之。洼普被創遁去,殺猥貨、乙靈紀。三月戊戌,殿前都點檢蕭迭里得與夏戰于三角川,敗之。癸卯,命西南招討使蕭蒲奴、北院大王宜新、林牙蕭撒抹等帥師伐夏,以行宮都部署別古得監戰。甲辰,遣同知北院樞密使蕭革按軍邊城,以為聲援。己酉,駐蹕息雞淀……”③根據查詢資料,獲知這段文中記載的“十九年、三月、己酉、駐蹕息雞淀”等關鍵詞所反映的的歷史背景:遼契丹皇帝的“單于帳”經常移動不定,駐扎在哪里,那個地方就是皇宮,也經常使宋朝的使者找尋才能到達目的地完成使命。遼代第七位皇帝興宗耶律宗真(契丹名耶律只骨1031年—1055年)在位期間,于重熙十九年(公元1050年)率領大軍征戰西夏時,也就是史稱遼夏第二次賀蘭山之戰,在西進的途中(3月22日)曾經駐蹕于息雞淀,當時北宋派遣趙概出使遼國,在息雞淀與耶律宗真相會。 3、清代張穆所著《蒙古游牧記》中記載:“右翼旗……南至博羅溫都爾崗,百七十里接察哈爾正藍旗界,旗南四十五里有哈爾海圖泉,五十里有息雞淀,蒙古名哈雅諾爾,內地倫捕池魚者,率眾聚于此!④ 這里提到的右翼旗,是阿巴哈納爾右翼旗,區域內有名為息雞淀的地名,并說明蒙語稱謂為哈雅諾爾。同時還記載著:“又胡嶠陷北記曰:塞外有息雞草,尤美而本大,馬食不過十本而飽,淀或因草得名歟。酉陽雜俎:席箕一名塞蘆,生胡地,古詩有千里席箕草之句;王建詠席箕簾句云:“單于不向南牧馬,席箕遍滿天山下”,然則息雞又席箕之訛轉也!⑤ 二、息雞淀與海音淖爾 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上均有關于息雞淀的記載,“息雞”指的是什么,張穆在《蒙古游牧記》的記述中,引用了五代后晉時期名仕胡嶠所著的地理風俗《陷虜記》、唐代名仕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給予“息雞”是一種草的定義,以及大泊因草而得名息雞淀的描寫,并轉引其他名仕有關描寫“席箕”的古詩,強調了說明“息雞”是“席箕”的訛轉。所以無論是“息雞”還是“席箕”的稱謂,現在來說,就是我們在草原上經常見得到的芨芨草。在唐宋人詩中,如李賀“秋盡見旄頭,沙遠席箕愁”句;王建“單于不向南牧馬,席箕遍滿天山下”句;顧非熊“席箕草斷城池外,護柳花開帳幕前”句;秦韜玉“席箕風緊馬豩豪”句;以及《太平廣記》中所引古詩“千里席箕草”句等等中所提到的席箕,都是對芨芨草的描述。《蒙古游牧記》還記述著“旗東南九十里有奎騰河,土名陰涼河,源出自卓索圖站,西北自阿巴噶界流入,徑經察罕阿魯克山西流入郭和蘇臺河入息雞淀……”⑥說明了上游奎騰河匯聚了郭和蘇臺河流入息雞淀的事實,奎騰河與郭和蘇臺河既是現今的灰騰河與高格斯臺河。《清史稿》中也記錄有“阿巴哈納爾右翼札薩克駐永安山,在張家口東北六百四十里!,息雞淀,蒙名哈雅”⑦ 的地理名稱。根據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繪制的阿巴哈納爾右翼旗地圖,有蒙文字標識名為“胡日嘎海音諾爾”的湖泊(見圖3)。蒙語“胡日嘎”漢譯是羊羔、“海音”漢譯是丟棄或丟失之意,在當地有“羊羔丟失是因洪水沖流至此”的傳說,地圖上還有蒙文字標識的“高格斯臺高勒、巴彥查干烏拉、孟克浩特烏拉、昌圖烏拉”等地理名稱,按照地理方位,胡日嘎海音諾爾就是現今的海音淖爾。漢語“雞息淀”與蒙語“哈雅諾爾”就其稱謂上雖然并沒有內在的必然關系,但是在地里位置上是重疊的,隨著自然變化,湖泊干涸,其稱謂也漸漸成了如今的海音戈壁了。 三、海音戈壁曾經是個大泊 綜合上述考證,可以確定歷史文獻上記載息雞淀就是位于現今阿巴嘎旗的海音戈壁,它曾經是個有魚類生存大泊,與其西南相距22公里是呼爾查干淖爾湖,東南百公里相距的就是《蒙古游牧記》中記述的產魚最盛的達里諾爾: “右翼旗……正北三百五十余里有池二處,河三道,其最大者名達爾諾爾,周廣二百余里,中有島嶼為水禽聚集之所。東南四十里曰崗噶諾爾,廣四五十里,中有細流與達爾諾爾相通,西北為嵩賴河,東北為公古爾河,西南為舒爾噶河,四處之水分流入達爾諾爾,產魚最盛諾爾之,利盡克什克騰、阿巴噶、阿巴哈納爾,三部蒙古共享之,所產滑子魚每三四月間,自達里諾爾溯流而進,填塞河渠殆無空隙,人馬皆不能渡,內地及喀喇沁翁牛特等處種地民人看其利,往往偷捕池魚,于所部哈雅諾爾地方造房過冬,雍正乾隆間屢次禁示,民貪其利,弗從也。乾隆六年直隸總督孫嘉淦奏請聽民網取,諸札薩克以為言,旋禁止之。嗣經方觀承奏定,凡出口民人,有攜帶漁網者,即行攔阻,進口之人,有載運滑子魚者,無論民人蒙古,一體查拏治罪并于可通魚池之蘇家店子、森吉圖漢口發兵輪守,移咨理藩院行文,各札薩克嚴禁屬下拉魚進口食,克什克騰札薩克在于必力汗溝口,實力巡防,勿令透漏!⑧ “旗南四十五里有哈爾海圖泉,五十里有息雞淀蒙古名哈雅諾爾,內地倫捕池魚者,率眾聚于此……”⑨。 “……據阿霸哈納爾札薩克原任多羅貝勒那穆扎旗下協理事務,二等臺吉乖鐘等呈稱:從前申部乞將我們游牧哈雅諾爾處打魚民人驅除,今將我們游牧哈雅諾爾處又有將及三百民前來打魚,我等遵照部咨校諭驅除……”、“……以致民人聚移仍在哈雅諾爾等處滋擾舒屬不和,應將熱河同知、已調石景山同知巴什、多倫諾爾同知岱通、巡查圍場總管彭蘇克均照例各降一級調用……”⑩ 從上述史料文字中獲知:這一帶湖泊河流幾多,每年三四月間,溯流而進產卵的滑子魚多的都把河渠填塞,內地農民經常聚集起來,不但捕網偷魚,而且在哈雅諾爾地方造房過冬,以致影響到地方的利益,因此地方札薩克上書朝廷,狀告捕網偷魚的內地農民,雍正乾隆年間也多次采取設置檢查關卡、進行禁捕巡查、抓捕治罪等措施來保護地方的利益。同時,對禁止捕魚查禁不力、管理松懈的官員進行降級處罰。清雍正乾隆時期,是為1723年—1799年間,文中提到的“哈雅諾爾”即是海音淖爾,在這個歷史階段,它還是個有魚生長的大泊,與之相距的幾個湖泊之間均有河道相連(見圖4)。 四、結語 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干旱氣候增多、水量蒸發、地表水減少、風沙侵蝕、河道變窄或受阻改道等等因素的影響,有名為雞息淀的大泊——海音淖爾浪花不現、魚兒不見、河水漸息、湖底漸顯,大泊周邊的席箕也盡遭沙埋,湖水面積從縮減到消失成了現今的海音戈壁了。海音淖爾已成為歷史,成了一片鹽堿覆蓋的干涸湖盆,周邊留下了有考古意義的沙丘掩埋下的遼代古墓,留下了一處散落殘磚破瓦的廟宇遺跡,留下了還在涓涓細流的山泉和零星散布著的芨芨草叢,留下了文獻史料中輕筆帶過的記載。 海音淖爾,已經不單單是個地理的名稱,它是追溯阿巴嘎旗自然環境變遷的一個反映和變化著的現象,從海音淖爾地名考證中,可以看到歷史上有過諸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背景,它帶著深深的歷史烙印,在破解當地考古方面的難點問題上可以有所幫助。 
作者:陳海峰,蒙古族。阿巴嘎旗博物館館長,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