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紀念(之三) 題記:上都遺址2012年6月29日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迄今內蒙古地區唯一一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今年是十周年了,值得慶賀! 我們以綿薄之力,一直勵志于上都文化研究,已近20個春秋。聊以此文為記。 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錫林郭勒草原的驕傲,追求和探究這份文化遺產是一份緣分,也是一份責任。 上都文化研究,錫林郭勒地方文化建設,道路正長。追尋錫林郭勒歷史文化,一路走來,不勝感慨!

錫林郭勒有著悠久的歷史。烏珠穆沁草原上的金絲太古人類遺址留下一萬多年前的印跡。金界壕隱藏了宋代蒙古政權與金朝對抗的硝煙。元上都遺址擁抱著六百多年前大元帝國的發達興旺。多倫康熙會盟記錄了大清王朝的強大昌盛。貝子廟見證了錫林郭勒草原新時代的繁盛。 錫林郭勒,這方游牧文明成長的凈土,多年以來深受人們的青睞,也引起了眾多本土學人和專家們的高度關注。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一直以來,傾注心血,開拓這個方面的課題研究,竭力深入開展這一學術課題的深層次闡釋。 伴隨錫林郭勒歷史的延續與繁榮昌盛,這方凈土蘊育的文化綻放著獨特的魅力。人們或稱之作錫林郭勒文化,或譽之為上都文化,或認同為蒙元文化。應該說,這些提法都有它的科學性,都從不同的角度標識了這一方凈土的文明,淵源匪淺。細究起來,這三種不同的學術命題,與錫林郭勒文明相關聯,我們應該怎樣界定和辨析呢? 首先,如何定義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這方面沒有的現成答案。前人沒有留下這方面的論述,查找不到蹤影。2010年8月年我們專門寫文章界定過這三種表述。十年過去了,看到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網易等互聯網眾多方面使用著我們的概念和定義,中國文明網、內蒙古文旅網站采用了我們論文的定義和闡釋。錫林郭勒盟銀行系統舉辦蒙元文化展,也使用了我們對這一命題的表述。至今,還沒有看到不同的表達。 這個問題值得深入的探討和多方面的研究。也許需要長期的探究和修改、補充,才能使定義完善和準確。 因為長期作上都文化和地方學建設方面的研究,感到極有必要界定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定義,所以不揣冒昧提出自己的見解。對于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論文中作了一次定義式的描述,簡明地揭示了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特定蘊涵和相互的關聯。(見《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定義初探》) 論文對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給出初步的定義如下: 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為標識的歷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紀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融會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彌足珍貴的階段,是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都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兼收并儲,融匯發展,和而不同,多元共榮。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發展,吸納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的歷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顯著的游牧文化特點和開放性、多元性,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和后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融會漠南農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錫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發祥地。 上都文化承襲尊從自然生態、信仰長生天、崇拜英雄、順應環境、維護永續發展的游牧文化理念,吸納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彰顯了十三世紀的中華文明。 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從草原來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尊從自然生態,維護永續發展,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理念。信仰長生天,崇拜英雄,善于適應環境,是草原人經久彌堅的信念。多元共榮,和而不同,是蒙元文化的顯著特點! 蒙元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特點,又廣泛融入了中原農耕文化,吸納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體現。這個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創制,又稱八思巴文。用這種新創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寫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上都作為蒙古黃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以上都為標識的上都文化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融匯的產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 上都所在的錫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蓮川幕府,見證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匯,成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發祥地! 錫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錫林郭勒地方為標識的,沉淀了這個地區的歷史文明和現代發展的諸多方面的區域文化。 錫林郭勒文化是錫林郭勒地區文明發展和歷史滄桑的沉淀與結晶。從精神層面匯集了這個游牧草原幾千年來各民族創建的輝煌。屬于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和有機組成部分。呈現著具有鮮明地區人文特點和文明發展成果的特性。涵蓋所屬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巖畫、蘇尼特石刻、錫林浩特石器、烏珠穆沁古人類遺址等古文明和近、現代發展的文明成果。 錫林郭勒文化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點,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元代金蓮川一帶的發展和上都文明為錫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華主流文化的印記,而有別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通過彰顯了錫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義和在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態顯著特點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長調、呼麥、蒙古摔跤、民族服飾等草原風情,使錫林郭勒文化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總體說來,比較而言,錫林郭勒文化是對錫林郭勒文明的最直白和簡捷的表述與歸納。凸顯了現實性。從地方學 與地方文化的角度講,通常多使用地域的名稱;相對于民族的國家的大文化,錫林郭勒文化是其中的支脈。 上都文化以大元帝國的首都——上都為標識,一座歷史都城,歷史蘊涵深厚,特定意義明確,層位高而又有鮮明的地域標識。凸顯了歷史性。上都遺址被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方政府設有元上都文化管理部門,上都文化應該是一個被首肯的稱謂,大有說法的文化品牌。在錫林郭勒,又超出了錫林郭勒,是錫林郭勒永久的驕傲。 蒙元文化對于錫林郭勒是一個較寬泛的命題,缺乏準確的地域指向,泛指廣闊的地域空間,超越內蒙古的廣袤草原。錫林郭勒是其發祥地之一,是集大成之所在,但涉及和涵蓋極廣地域。蒙元文化凸顯了民族性。 綜上所述,對于錫林郭勒歷史文化的歸納和揭示,以上都文化為命題,更適合闡釋這方凈土的文化高度和歷史的深度,既有廣泛的認可度,又有鮮明的地域標識。錫林郭勒文化則是地方文化研究通常的命名慣例。蒙元文化之謂,對于錫林郭勒則缺乏地域的標識,多了民族性,并不宜于廣泛運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酌情有選擇地運用,做到清晰準確地表達。而現實情況是有人卻往往忽視了地方文化的地域性。 十年后,再次審視錫林郭勒文化、上都文化、蒙元文化,又作了一番闡釋。地方文化研究在艱辛跋涉中前行,追索探尋之路,讓人感嘆,讓人希冀。 參閱書目:徐進昌《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定義探討》(2010.8) 
作者:徐進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內蒙古草原文化學會理事。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研究方向: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烏珠穆沁文化。 殷繼紅,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作家,詩人,錫林郭勒文化研究學者。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研究方向:上都文化、烏珠穆沁文化、錫林郭勒地方文化、蒙元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