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我國文學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具有前承唐宋,后啟明清,承上啟下的作用。當時,涌現出許多文化藝術人才,僅詩詞界名人就有二百多位,其中,趙孟頫就是宋末元初的著名文人,屬文化藝術界的翹楚、才子、姣姣者。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此外,趙孟頫尤其在書畫界名聲更顯赫。他的詩文、畫卷和書法作品至今為人們稱頌,被譽為元代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 趙孟頫(1254年 -1322年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用名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南宋后期至元朝初期的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趙孟頫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后隱居不仕。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經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大都,受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得到賞識,授兵部郎中。此后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加禮敬。晚年逐漸隱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當時是“榮際王朝,名滿四!。死后謚號"文敏",故又稱"趙文敏"。 趙孟頫作為原來宋朝宗室后裔,他在經歷了隱居到出仕,最后再退隱的過程,內心也有過思想斗爭、痛苦和掙扎。他自己在詩句中表訴:“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己云然,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愿,丘壑守懷抱。”他當然也清楚地知道,元朝統治者重用他,不過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利用他的才學和身份,用以籠絡原南宋統治區臣民的人心。在他而言,侍奉新朝也是一個展示自己抱負的好機會,同時,有機會參與國家治理,可以勸說新朝統治者善待南宋的遺民。因此,趙孟頫懷著復雜、矛盾的心情來到元大都,做了一名文學侍臣。 在詩詞寫作方面,趙孟頫著有《松雪齋文集》,現有小令二首。他的詩詞造詣很深,清幽奇逸,風格獨特,讀起來朗朗上口,使人耳目一新,如眼前浮現出美麗的山水風景畫卷。他的詩詞以強烈的節奏、美妙的韻律、精煉的語言、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感情展現其語言上的藝術魅力。 從詩詞的分類看,趙孟頫既有宋代婉約派的個性,又有豪放派的特征。相比較,豪放派的特征較濃。主要特征是:(1)題材廣闊,“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山川景物、記游詠物、農舍風光及吊古感舊、說理抒懷等都能大量寫入詩詞中。(2)語言上,打破了婉約派的清規戒律,不為形式所羈。(3)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縱橫瀟灑,造成一種開闊健朗的藝術境界,顯得清超豪邁。 這里我們選擇趙孟頫所寫的幾首小令、詩詞,特別是田園詩代表作《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等,來共同欣賞、理解和品味。 一、小令《后庭花》 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 采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 亂云愁,滿頭風雨, 戴荷葉歸去休。 這首小令以生動、細膩的筆法,描繪出一幅靈秀清逸的少女采菱圖景,真切逸人,韻味深長。這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格調清新、意境優美,同時也體現了趙孟頫的詩畫風格。 二、律詩:《岳鄂王墓》 鄂王墓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磋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岳飛是我國南宋歷史上的抗金民族英雄,后遭奸臣誣陷殺害。趙孟頫以悲憤的心情來杭州岳王墓憑吊,看到墓地荒涼失修,由感而生。通過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民族英雄岳飛的懷念與贊嘆。也是對南宋統治者茍安一隅,沉湎于歌舞升平,不思收復失地,不關心民間疾苦的抨擊。詩里流露出作者一片故國情懷。 三、組詩《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因此詩篇幅較長,只選其中三首品讀) 其一 田家重元日,置酒會鄰里。大小易新衣,相戒未明起。 老翁年已邁,含笑弄孫子。老嫗惠且慈,白發披兩耳。 杯盤且羅列,飲食致甘旨。相呼團圜坐,聊慰衰莫齒。 田蹺借人力,糞壤要鋤理。新歲不敢閑,農事自茲始。 其二 東風吹原野,地凍亦已消。早覺農事動,荷鋤過相招。 遲遲朝日上,炊煙出林梢。土膏脈既起,良耜利若刀。 高低遍翻墾,宿草不待燒。幼婦頗能家,井臼常自操。 散灰緣舊俗,門徑環周遭。所冀歲有成,殷勤在今朝。 其三 良農知土性,肥脊有不同。時致萬物生,芽糵由地中。 秉來向畎畝,忽遍西與東。舉家往于田,勞瘁在爾農。 春雨及時降,被野何蒙蒙。乘茲各播種,庶望西成功。 培根利秋實,仰天望年豐。但使陰陽和,自然倉廩充。 他的組詩《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是在仕元時期所寫。奉“懿旨”,即是奉元仁宗時皇太后或皇后的詔命所寫,也算是命題作文了。據趙孟頫《農桑圖序》所言:“延佑五年四月二十七日,上御嘉僖殿,集賢大學士臣邦寧、大司徒臣源進呈《農桑圖》。”(延佑五年即1318年)。據南京師范大學張曉蕾文《論趙孟頫耕織圖詩》所言,《農桑圖》即《耕織圖》。當時是趙孟頫的詩與楊叔謙的畫一起進呈。元仁宗看后大加贊賞,又命趙孟頫寫下了《農桑圖序》一文。 趙孟頫的組詩《題耕織圖詩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分為耕、織兩個部分。這與中國歷朝統治者的重農思想是相一致的。中國古代長期處于小農經濟社會,“男耕女織”的生活為其理想狀態。古代皇帝每年春天要舉行“先農禮”,親耕籍田,皇后則要舉行“親蠶禮”,然后象征性地從事采桑、養蠶、繅絲、織布等一系列勞動。二十四首詩中,耕、織各十二首,皆是每月一首。“織”的部分主要是敘述了栽桑、養蠶、繅絲、織布等過程。 在《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組詩中,趙孟頫以田園詩的描寫手法,將農家生產、生活情景細膩、逼真、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栩栩如生,生活氣息濃厚、農家生產、生活場景活靈活現的感覺。這些詩文相比較陶源明的田園詩還具體生動、有血有肉。 此外,趙孟頫還多才多藝,除寫詩作賦外,還通經濟之學,善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趙孟頫倡導師法古人,強調"書畫同源"。其繪畫、書法和畫學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 在繪畫方面,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主張“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反對宋代宮廷畫院的浮華之風,推崇唐代之風,又有創新之意,為后世所推崇。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其妻管道升(世稱“管夫人”),其子趙雍,其孫趙麟,皆是當時的箸名畫家,都很有成就。 書法方面,趙孟頫善長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留下許多優秀作品。其書風遒勁、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以上,我們通過閱讀、欣賞與品味趙孟頫的古詩詞、書畫作品,對于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提高文學藝術修養多有益處。 作者:李守華,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資深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