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是每一個拿筆桿子的人的使命。 殷繼紅《詩意錫林郭勒》是一部書寫草原的力作。虔誠地謳歌草原的瑰麗壯美,又極力地穿透草原的歷史文化,刻畫大美草原,揭示雄渾的歷史底蘊,成為一部游歷草原的風光和穿越草原歷史文化的力作。品味高雅,風韻獨到,有文化散文的灑脫,又見歷史文化的厚重。初稿于2020初步成篇,2021年從保護與研究錫林郭勒歷史文化角度,進一步體現它的歷史厚度和文化風韻,作為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推動的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保護課題項目大力推進,預計2022年編寫完成。這是錫林郭勒歷史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不多見的錫林郭勒草原風情畫卷。

殷繼紅在“首屆亞洲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作演講:《地方文化的學術定位和我們對錫林郭勒文化的探索》
茫茫蒼蒼的錫林郭勒大草原,是祖國北方良好的天然牧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币皇纂防崭,穿越幾千年,浸潤了馬頭琴的吟唱,傳揚了雄鷹與駿馬的故事。 錫林郭勒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在大海一樣的原野,金戈鐵馬,一股英雄氣蕩漾馳騁;以儒治國,絲路通四海。大漠曠野的萬馬奔騰,沉淀了一匹馬的駐留。沉勇,堅毅,擁抱歷史文化,一份思索,一份承擔和責任。 殷繼紅《詩意錫林郭勒》是一部書寫草原的力作。虔誠地謳歌草原的瑰麗壯美,又極力地穿透草原的歷史文化,刻畫大美草原,揭示雄渾的歷史底蘊,成為一部游歷草原的風光和穿越草原歷史文化的力作。品味高雅,風韻獨到,有文化散文的灑脫,又見歷史文化的厚重。初稿于2020初步成篇,2021年從保護與研究錫林郭勒歷史文化角度,進一步體現它的歷史厚度和文化風韻,作為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推動的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保護課題項目大力推進,預計2022年編寫完成。這是錫林郭勒歷史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不多見的錫林郭勒草原風情畫卷。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是每一個拿筆桿子的人的使命。 殷繼紅是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也是錫盟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一面涉獵錫林郭勒歷史文化研究,一面參與錫林郭勒文藝評論;一面是作家,一面是學者,多方面的建樹和修養,把錫林郭勒的風情描寫與歷史文化研究融為一體,珠聯璧合,別開生面,讓人讀到了草原的壯美和歷史文化的厚重。 這是作者的處女作。文稿分詩歌行吟篇、散文隨筆篇、歷史文化篇三部分,計文稿百余篇,三百四十余頁,二十余萬字。 “詩歌行吟”篇分為風光、詠嘆、心語、園丁四輯!吧⑽碾S筆”篇分為文化情懷、解讀草原二輯!皻v史文化”篇分為元代上都話語、錫林郭勒溯源二輯!渡蕉〖t了》《半拉山》《秋色之韻》《七百年,我遇上你》《上都,我的空城》《召喚我》《感受詩意》《思量明天》《我們是詩人》《上都,一座空城》《一個人的草原》《神奇的芍藥谷》《金蓮花盛開的烏珠穆沁草地》《元代扈從詩文是中華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說說大元上都景觀》,《烏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寶》,《一座廢墟的血脈與感動》,諸多名篇盡收其中。草原的百般魅力,錫林郭勒歷史的燦爛光環,文字的優雅秀麗,讓文集不乏歷史的厚重和文學的風采。 魅力草原,詩意錫林郭勒 殷繼紅筆下草原神奇瑰麗,詩情畫意。句句詩行都發自肺腑深處。作為一個草原走出來的寫者,描畫草原,她近乎虔誠,掏心掏肺。山丁紅了,在草原深處,在秋風掃落葉的蕭索中。 “茫茫的草地/遙遙的遠方/有人說/那里的山丁紅了 遠在天邊/卻在心房/她驕傲地綻放/像火把點亮 在那背靜處/長滿楊樹的地方/孤獨的山丁/在恣意地綻放” “有情之人/匆匆趕來/久久不肯離去/留下思索和敬仰 山丁自有悲苦/孤身野地放浪/一份江湖情懷/獻給兒女爹娘 大地漫漫/上蒼茫茫/紅透了山丁/點亮了心房”(見《山丁紅了》) “ 一直對紅彤彤的山丁子情有獨鐘。每年秋季都會去看山丁子,最神奇的是會在不同的地方發現她的存在。有時在路邊,有時在林間。小時候就喜歡紅彤彤的山丁子。喜歡她的紅艷,她的晶瑩,她的酸甜。”(見殷繼紅、殷繼艷《山丁又紅了》)濃墨重彩,把落葉,山丁,火把,寫入文章;隊繅衾@的地方,把讀者的心胸點亮。 秋色的韻味,最會引起人們的憂傷。草原的秋獨具風韻。馬跑過了草地,鷹飛過了藍天,牧人體味著綿綿詩意。 “草黃之后/是秋風追隨的遼闊/日子每天都是秋天的樣子/大地的皮膚過敏了/馬打著響鼻,把夕陽送過河/鷹的翅膀飛過 /遠方不遠/這萬頃之紅/映照著千山的綿延” “人還在奔跑/心累了,羽毛飄落成落葉/親吻大地的時候/金黃的世界/是夢,是醒,是詩,是幻/太陽擁抱秋天睡著/遠山不遠,詩歌在那邊/沒有風,只有顏色,我的秋天” “喚馬兒把太陽駝回來/叫風兒唱起歌/讓遠方來家里作客/有他,有你,有我,有詩歌/讓歌聲流淌成長江黃河/豐收里有淚水,有憔悴,有心血/請文化來鑄就心靈,魂魄”(見《秋色之韻》) “喚馬兒把太陽駝回來,叫風兒唱起歌”,這是大草原的呼喚,這是草原人的肝膽,讓馬群的奔騰譜成馬頭琴的樂譜新篇。作者給予人們的是草原的蒼茫激越,是錫林郭勒人壯懷的詩意草原。 殷繼紅的詩作,注重意境的刻畫,很多詞句成為詩眼,引人矚目。詩人關注自然,透視現實,不乏現實主義寫作的色彩,也有跳躍的詞句靈動。馬兒,雄鷹,常常出現在詩作中,勾畫著詩文的意境,成為一幅獨特的圖畫。 她寫草原的芍藥花海,激情澎湃,虔誠有加。“美麗的烏珠穆沁草原有一片神奇的草地——五道溝芍藥谷。” “碧綠的草地綻放出最美的花海。一簇緊挨著一簇,一朵緊挨著一朵。翠綠的葉片,潔白的花瓣,嫩黃的花蕊,花蕊中間是艷紅的花心。每一朵都是那么嬌嫩,那么艷麗,那么鮮嫩。每一朵、每一簇、每一片都亭亭玉立,芬芳迷人,高貴典雅。” 家鄉的花海令人如癡如醉,激情蕩漾。“草原深處的芍藥花海,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神奇、最美妙的禮物。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心靈的洗滌和陶醉。在花海中,我忘掉了自己。我仿佛就是那其中的一朵,迎著太陽的金光,綻放最美的容顏。”(見《神奇的草原芍藥谷》)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在作者的筆下,成為一個個圖騰,魅力錫林郭勒有著一個個神奇!對大自然的傾心描畫,正是彰顯了作者對錫林郭勒的熱愛,熾熱的情懷。 草原的花海,比天堂還美,人世上無雙,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每個造訪的人無不陶醉不已。 家鄉的半拉山,一半留著,另一半不知游走何處?誰不夸贊家鄉好,作者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景無不贊揚有加,心馳神往。 “半拉山,蒙古語是遙魯海日罕山。山下是芬芳迷人,亭亭玉立的金蓮花遍地盈彩。清澈的河流緩緩流淌。”“河邊長著茂密的灌木和小喬木。河中的野鴨,鴻雁,天鵝等美麗的野生鳥類悠閑地,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半拉山的后面是是蝴蝶谷,成千上萬的蝴蝶翩翩飛舞,壯觀又震撼。這些美麗的蝴蝶,在這里繁衍生息,一直守護著這片神奇的草地。”(見《半拉山》)金蓮花、小河,天鵝,蝴蝶編制了草原曠野的畫面。描畫大草原的生態美,匠心獨運,精雕細刻,暢酣淋漓。作者是大草原的歌者,對于古樸壯美的草地,飽含激情,感悟深沉,近乎是一種虔誠與膜拜!對歷史文化,情有獨鐘,發出內心深處的呼喚。作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獻出了一份赤誠之心。 殷繼紅寫《小草的堅韌精神》:《易經》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種頑強拼搏的堅韌精神,首當其沖要數那一棵棵堅韌的小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辈粌H寫出了春草的茂盛,春草的生長規律,更道出了草之精神、草之魂——頑強、堅韌。 解讀和贊揚小草,正是宣揚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潑墨于小草,也彰顯殷繼紅對堅韌不拔精神的堅守。 殷繼紅把贊美寫給了《故鄉的馬》:“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蒙古馬是草原上高貴的精靈。西烏珠穆沁旗的白馬,氣質高貴、熱情奔放、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縱情馳騁。白色駿馬的力量與風骨,是如此的磅礴大氣,令草原人的生活激情澎湃。 西烏珠穆沁旗被譽為“中國白馬之鄉”。烏珠穆沁白馬具有四肢健碩有力、爆發力強、耐力持久的特點。在蒙古族馬文化中,白馬的地位一直都非常的尊貴! 馬兒,小草,成為一個草原人的鐘愛。心靈所在,流動飄逸,書寫成滿懷激情的詩篇。 殷繼紅的筆下,呼喚草原,解讀滄桑,幾分壯闊,幾分蒼涼,幾分柔情,幾分激昂。似一匹駿馬在原野馳騁,張開了文化的翅膀。給人以思索,給人以力量。詩一樣的草原,流淌著文化的魂魄,錫林郭勒給人追夢般的向往。 
寫好作文,青少年是文學的未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字傳承數千年,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經過數千年的打磨,熠熠生輝。歷代王朝都實行科舉制,一篇文章定終身,定天下。作文寫作,一直是語文課的重要環節,是考試得分的大項。 許多外國人都在學說中國話,中國語言、文化得到越來越的應有關注。這份浸潤著五千年人類智慧的中華文字成為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文字是在不斷發展的,繼往開來靠的是青少年一代,青少年是語言和文學發展的未來。 殷繼紅熱心于作文寫作,牽手青少年走在作文寫作的路上。二十年無怨無悔,把青少年作文教學作為自己永遠的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作文教學中為學生編輯《遇見美好》《繁花盛開》《桃李芬芳》《詩意草原》等四部詩文集。有多篇學生的大作獲全國青少年作文比賽二等獎、叁等獎。 殷繼紅老師熱愛學生,熱愛文學。為每一位自己的學生都寫詩相贈。嘔心瀝血地,情意綿綿。 “我的心里歡悅地微語/你問我為什么歡笑/我說是因為遇上了/遇上了世間最聰明的孩子/你會跟我說,作業太多/還是堅持學好每一門功課/吻一吻你紅撲撲的臉蛋/你露出天真無邪的笑顏/我立刻醒悟陽光為什么欣喜地照耀我的臉(見張馨予) “我要寫一首詩/ 寫一首關于你的詩/你的碎花長裙/ 就是詩的色彩 我要寫一首詩/ 寫一首關于你的詩/你的機靈淘氣/ 就是詩的節奏”(見鄭雨果) 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 你擔憂地說作業要重新寫/這一刻/我多么希望你一直無憂無慮 天空和藹地望著你/ 陽光灑向你的臉頰/ 世界已在早晨敞開了它的光明之心/ 終會有一天你將翱翔在知識之巔” (見李佳特) “下雨天的早晨/我吟誦過許多飄逸的詩篇/卻第一次讀你寫的/ 彩虹的橋 恰似你的羞澀/又如你的甜笑/ 幸福和歡樂都在彩虹上面(見李桐) 殷繼紅鐘情寫作課堂,牽手青少年作文,寫作班已經小有名氣。“現在老師是詩人,將來學生是作家”,成為一個鮮明的標識,也成為不少學生的目標和座右銘。 殷繼紅老師做課件,進行線上授課,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寫作班的特點是寫作課上學生有自信,有樂趣;積極思索,當場作文;生動活潑,立即見到成果。另一個特點,老師發自內心熱愛學生,鼓勵學生,師生之間有飽滿的興趣,共同牽手在作文寫作的路上,其樂融融。 
主持“詩意草原”詩會 牽手學生在作文寫作的路上
擁抱上都文化遺產,守護錫林郭勒文化研究 聆聽750多年前錫林郭勒大地的腳步聲,馬蹄聲。呼喚上都遺址蘊涵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磅礴氣韻,探尋一座空城蘊涵的巨大世界文明音訊。殷繼紅被深深的震撼了。參加首屆地方學建設與地方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向世界發聲,讓世人聽到錫林郭勒在地方學建設和錫林郭勒文化研究的不凡的腳步聲。 錫林郭勒歷史悠久,有著燦爛的游牧文明。著名的大元帝國的首都就座落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元代百年首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上都遺址是內蒙古唯一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一個錫林郭勒的寫者,上都文化研究,錫林郭勒地方文化建設成為一個無法逾越的選項。擁抱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文化建設是一份緣分,也是一份責任。 上都遺址,這座蘊涵著人類巨大文明的廢墟,讓后人感嘆,讓后人敬仰!一座浸潤中華血脈的空城,躺臥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歷史老人,它是中華文化百年歷史的見證,它在向后人訴說。 殷繼紅用心靈擁抱了錫林郭勒大草原這份歷史文化遺產,樹立了研究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的志向。她感嘆著《七百年,我遇上你》:“一片荒蕪的土地/斷墻碎瓦/一片狼藉/帝國大廈/轟然倒塌/金碧輝煌的宮殿/成了荒野牧場/羊群牛群的營地 撫今追昔/怎不讓人仰天嘆息/給我108匹烈馬/我要乘風而去/裁剪108朵云彩/把大元帝國的版圖拼齊” “整整七百五十年啊/詩歌在召喚/我遁著音律/找到了這里/找到了我心靈的家園/相遇在空城這里/還是那片金蓮花草原/空城,夕陽,駿馬擁抱巨大文明的廢墟/在催生著/弘揚上都文化的魅力” 元代朝廷實行兩都制,上都為夏都,大都為冬都。上都與大都是兄弟城,是姐妹花,共同支撐著大元帝國的天下。據現代天文觀察,上都與大都的中軸線是在同一條連線上。所以引發了一個個草原人的感慨,作者寫下了《最美中軸線》: 中軸線,一道壯美的風景/青磚的密碼,歷史告訴了我 /鼓聲,擊錘著幾百年的滄桑/文化的厚度與積淀,華彩如明珠/一首最美的詩,遠方不遠 相見恨晚,草原到京城從不遙遠/目光落處,每一處都是詩意/紅墻碧瓦,雕欄亭榭/筆直的路在腳下/幾百里的土地/每一處都芳香四溢”(見《最美中軸線》) 殷繼紅在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文化建設方面有多篇論文發表!上都遺址的歷史價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地方文化學科定位以及錫林郭勒文化的探索》《蒙元時期四位杰出的女性——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另一半》《元代京城上都的建筑形態和獨特的風韻》《說說大元上都景觀》《 元代扈從詩文是中華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淺談忽必烈時期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融匯》《上都遺址的歷史價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扈從詩文是上都文化獨特的風景線》《烏珠穆沁的地域風情和文化風韻》《烏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寶》《話說錫林浩特的前身和由來》,這一系列的論述,有的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言,取得了廣泛關注。錫林郭勒歷史,有錫林郭勒人說話,說道亞洲首屆地方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為錫林郭勒這份凈土蘊涵的深厚文化,竭心盡力,鼓與呼! 殷繼紅老師多年來堅持文學創作和歷史文化研究,是作家,詩人,又從事錫林郭勒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從詩文中,我們讀到了一匹馬的草原,一個人的空城,劍客走江湖,在作學問的熾熱情懷中,透露著一絲憂傷,一份悲壯。應該是作者的真情吐露。堅持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學建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靜下心來作點學問,需要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堅守。 她自以為自己做得還不夠,但已經贏得了不少贊譽聲。錫林郭勒的著名文化人,稱贊她是“青年文化學者”,鄂爾多斯的文化長者,稱她為“先生”,北京聯合大學的學者,稱說一直在讀她的論文。 殷繼紅這部《詩意錫林郭勒》初稿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從主題上到文學價值和文化研究上都有一定建樹。查找其中的不足,就是對草原生態描述上,注重提升文化品位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從保護和研究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增加力度,增加厚度。瑕不掩瑜,整部文稿既有文學品位,又有歷史厚度,兼有文學與文化的水平和造詣,稱得上是一部錫林郭勒文化的力作。 2020/12/17 
參加“首屆亞洲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考察北京中軸線 作者:徐進昌,上都文化研究學者。作家、 散文家、 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北京《青年文化通訊》編委,《中小學生創新》雜志教育專家成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通俗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18年榮獲錫林郭勒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聘任為內蒙古文化形象大使。 文學主要著作:最初于1968年6月在《錫林郭勒日報》發表了《農村牧區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等文章。50年來,有三部個人文集《青青的草地》、《一片藍天》、《大地的訴說》《塞外詩情——徐進昌詩300首》正式出版。上百萬字。 編寫制作《大雁高飛頭雁領》《救活四個廠的實干家》等 6 部電視專題片并在內蒙古電視臺和錫林郭勒電視臺播放。有書畫作品獲內蒙古“松鶴杯”三等獎。 五十年來,堅持業余寫作,為生命而歌,為祖國而歌,為草原而歌,為上都文化而歌,著述上百萬字。有多篇作品入選《中華百年散文精華》、《毛澤東頌詩大典》、《民族中堅》、《草原風》、《錫林郭勒散文選》、《錫林郭勒詩歌選》等。 部分作品散見《民族文學》、《草原》、《錫林郭勒》、《錫林河》、《內蒙古作家》、《北國風光》,有的被譯成蒙古文、英文。

考察烏珠穆沁草原上的匈奴古城 2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