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常?吹竭@樣的說法: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上都——元代陪都。多年來也曾多次表述過我們的觀點,作了學術觀念方面的商榷。這類說法卻屢見不鮮,即使是堂而皇之的博物館所之地也不乏此說,讓人著實疑惑不解。 元朝實行兩都制。金,遼,都實行過多都制,這在我國北方是慣例。元朝是實現了中華大一統的帝國,實行上都、大都兩都制。上都的地位舉足重輕,說是“陪都”,說是“行宮”,實在偏頗。上都遺址已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世人公認,陪都謬說,早該辯明。 上都又稱上京,灤京。上者為上,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建立的草原都城,在連接草原與中原之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政治和軍事上尤其顯得重要。大都之為大,就是建制大,分量重。尤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在國力的體現方面,尤顯重要。兩都相比,各有所長,不可或缺,成為大元帝國的雙壁。 為了辨析上都與大都的相互關系和地位,多年前我們寫了論文《元代上都、大都間的相互關系和地位》;貞鐣线@方面的說法,2014年1月30日我們又在元上都文化網發布《元代京城上都幾個值得關注的表述和認知——元代歷史上幾個值得商榷的學術觀點》,作了多方面的闡述。 上都位于草原、中原交通樞紐地帶,便于與漠北宗王貴族的聯系。蒙古國時,漠北和林是汗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元朝建立后,政治重心南移,漠北蒙古本土成為邊地。而漠北蒙古宗王貴族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勢力。因此,控制漠北蒙古本土關系到元朝統治能否鞏固的大事,上都是對北方蒙古諸王的作戰基地,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起到維系中原與草原共同繁榮的重大作用。兩都相比之下,上都更接近蒙古本土,大都更便運作中原,大都是經濟物華之地,上都是政治文化之鄉。兩都各有千秋,成為中國元代的兩顆璀璨的明珠! 《道國學古錄》卷十記載,認為上都“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 臺灣學者繭廬《元代上都略考》認為,元代“把根本放在上都!薄敖K元之世,發號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大汗到燕京去,那不過是享受漢地的繁華,那才真是行都的性質! 上都的陪都說行都說缺乏學術依據,缺乏論證,不符合歷史真實,是不足取的。上都是上京,是灤京,是夏都,不是陪都,不是行宮。在學術上應該作出充分的研討,不要讓錯誤的不確切的理念成為歷史的標簽。 
元世祖忽必烈開國說,時不時冒出來,說明元史研究的雜亂和社會認知的迷惑。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開平城登基,開中統紀元。繼成吉思汗1206年建國,開始了一個新的局面,新的紀元。我國歷代紀元表所列,元,起始于1206年,至1368年。1206年元太祖建國,稱帝。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162年間曾于北宋、南宋、遼、金多個政權并存交匯,共同書寫了中華文明。 歷史就在那,開國者元太祖成吉思汗也,繼承者元世祖忽必烈也。元太祖成吉思汗建國的大蒙古國是當時的中華大地的一個地方政權,到元世祖忽必烈實現大一統,一直都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歷史的浪花。 另外,有人或明或暗地否定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即位的合法性,值得辨析清楚。 質疑忽必烈即汗位的合法性有兩種說辭,一是幼子繼承說。成吉思汗時期有幼子守家和繼承父輩的說法,但是成吉思汗立繼承人時也作了重大變動。不是由小兒子全方位繼承,而是綜合各方面意見和情勢,由成吉思汗作出提議,經宗族各路諸王忽里勒臺會議,確定由成吉思汗四個兒子的二兒子窩闊臺繼承汗位。小兒子拖雷只繼承直屬于成吉思汗的財產。 從成吉思汗的做法可以看出,合法繼承的要點是經過了宗族各路諸王的忽里勒臺大會,而不是繼任者的幼子地位。同樣,窩闊臺去世后即位的是侄子蒙哥,同樣也是經過各路宗王的忽里勒臺議事確定。 二是宗族忽里勒臺權威說。蒙哥汗后是留守漠北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繼承,還是挺進中原統帥大軍的忽必烈繼承,應該說并沒有定論。在開平召開的各路宗王的忽里勒臺大會上忽必烈被推舉即汗位,循序了祖訓和慣例,應該是完全合法的。而后,阿里不哥在漠北也拉攏了一些宗王,宣布即位大汗。阿里不哥先是分庭抗禮,而后失敗投降,歷史已作了定論。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在開平舉行的宗王忽里勒臺,是有足夠的能力和代表性的。諸王合丹(窩闊臺汗第六子)、阿只吉(察合臺曾孫)等率西路諸王,塔察爾、也先哥(成吉思汗弟哈撒爾之子)、忽剌忽爾(成吉思汗弟合赤溫之孫)爪都(成吉思汗弟別勒古臺之孫)率東道諸王皆來與會。諸王擁戴,忽必烈正式即大汗位。一些對忽必烈的國策另有想法的人質疑忽必烈即位的合法性,只不過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試圖否定歷史的抉擇而已。 以上論辯,多處引用了原前兩篇相關論述的成果,作了新的歸納和提煉,以饗關注元代這樁史實的讀者。為元代歷史研究和上都文化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 2021、3、16 作者: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