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華文明在13~14世紀呈現出多元一統的和諧發展的局面。上都作為大元帝國的都城得天獨厚,成為融會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匯聚華夏文明與西域文明的集大成之地。
關鍵詞:上都城 大安閣 上都司天臺 孔廟 帝師寺 扎馬宴
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國的都城,是斐譽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和元代政治、文化中心。元帝國實行兩都制。上都又有上京、灤京、夏都之稱,原為開平府。每年四至八月元帝國的合罕在此駐夏,處理內政外交諸事。上都作為大元帝國的京畿重地,舉足重輕,令人景仰的之地比比皆是,略陳一二,以饗有意者。
一、大安閣
被稱為“圣龍起飛之地”的上都城巍峨雄偉、譜寫了中華文明的新篇。大安閣是上都的主要宮殿。它位于內城(宮城)北部,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建成(《元史》卷六《世祖紀》)。它是上都大內。(1)元朝皇帝在這里登基、臨朝、議政、修佛事,相當于大都皇宮的大明殿。在這里經常舉行重大典禮,如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即位時的忽里臺,都是在此召開的。(2)元朝皇帝還經常在這里與諸王、大臣聚會,接見外國使者。
據元代中期重臣虞集《跋大安閣圖》記載,“世祖皇帝在藩,以開平為分地,即為城郭宮室。取故宋熙春閣材于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既登大寶,以開平為上都,宮城之內不作正衙,此閣巋然遂為前殿矣。規制尊穩秀杰,后世誠無以加也!保3)
大安閣是拆遷宋朝汴京的熙春閣仿建!按蟀灿w勢巖亭,華闕中天壯上京,虹繞金堤清浪細,龍蟠粉蝶翠風平。眾星拱北乾坤大,萬國朝元日月明。分署玉堂清似水,蕭韶時聽鳳凰聲!保4)《馬可·波羅游記》中說:“忽必烈汗在都城用大理石和(其他)石頭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宮殿,大廳和層間涂上了黃金,然后用各種各樣的鳥獸和花卉圖案加以裝飾,精美絕倫,巧奪天工,讓人嘆為觀止!贝蟀查w基本上是仿照熙春閣規模造的,只是“稍有損益”。因此,弄清熙春閣的建筑式樣,大體上也可以看出大安閣的建筑格局和特點。
根據元人王惲的《熙春閣遺制記》所記,其閣“高有二百二十有二尺,廣四十六步有奇!逼浣ㄖY構極其工巧,“為柱者五十有二,居中閣位與東西耳。為楹者各二,共長丈有二尺,上下作五檐覆壓。其檐長二丈五尺,所以蔽虧日月而卻風雨也!逼溟w有四層,梯道迂回五折,而“兩翼旁構俯在上層欄構之下……其有隆有殺,取其縹緲,飛動上下!弊髡叻Q其“瑰偉特絕,”“為近代之杰觀”。(5)
大安閣為三層,閣位與平座,疊層為四!皹嫺叨俣卸,廣四十六步有奇,從則如之。雖四隅闕角,其方數行,余于中下斷鰲為柱者,五十有二,居中閣位與東西耳。構九楹,中為楹者五,每楹尺二十有四,其耳為楹者各二,共長七丈有二尺。上下作五檐覆壓。其楹長二丈五尺,所以蔽云日月而卻風雨也!保6)
二、上都司天臺
大元帝國有世界性的大視野,大情懷,廣攬天下人才,發展一流的科技事業。建立國家天文臺,委任西域的扎馬魯丁任首任臺長。郭守敬等朝內優秀人才相伴共事,融匯了世界最頂端的技術和理念與見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明薈萃,彰顯文化和科技的強盛。
上都司天臺也稱回回司天臺、北司天臺,成立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地點在上都的承應闕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該回回司天臺官署,以札馬魯丁點!痹R魯丁成為上都司天臺的首任天文臺臺長!对贰ぐ俟僦玖酚涊d,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即建國號為大元的當年,“以上都承應闕宮,增置行司天監”。經過這些史料確認了上都司天臺的成立日期和地點。
承應闕宮據陸思賢等學者考證應在上都宮城北墻中斷!霸谠隙紝m城的北墻中斷,與墻體結合在一起,有一組闕式建筑臺基遺址,凸出于墻體的內側,平面略作兀行,可分東闕、西闕,中央平臺與墻體聯為一體,按照現存北京故宮雙闕拱衛午門的建制,中央平臺是用來觀測正午上中天時的太陽的!保7)
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宗教開放政策,在建國之初向各地征召科技人才。當時的上都司天臺聚集了世界各地一流的天文學家,他們用縝密頂端的天文儀器,觀測著日月星辰,預言天文禍福。
在伊爾汗國執政的旭烈兀汗派遣波斯馬拉蓋城的天文學家札馬魯丁來到上都。札馬魯丁編制的萬年歷是一種回歷,元朝廷每年編印千冊回歷,頒發給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當時回回司天臺還藏有西域文字的天文、數學書籍,其中有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等。因此,上都司天臺亦稱回回司天臺,曾是一個世界頂級的天文學中心,是當時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天文科研機構。
札馬魯丁任內,中西天文學的交流非常密切。他把阿拉伯天文學傳入中國,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札馬魯丁在托勒密式的天球儀上,又加上了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星宮體系,并采用十二地支,這與現在繪制的中西結合星圖已基本一致,而他把西方周天360度制帶來中國,也影響了當時的天文學家,如郭守敬的簡儀的百刻環上一刻分成三十六等分,就是阿拉伯天文學中360度分度制的反映。
上都司天臺譜寫了天文研究史上的輝煌篇章,是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的一頁。元世祖忽必烈有著世界的大視野和情懷,對外來文化開放、吸納,又重視發展蒙古族文化。忽必烈既要保留固有的民族傳統文化,也主動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對世界有著深遠影響的上都,在天文學研究方面有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和深遠的影響力。
三、孔廟
建開平城即建有孔廟,1267年又重修擴建,孔廟與上都同在,并一直享有皇家祭祀。1331年元文宗,1336年元惠宗兩次為孔廟賜碑匾。至元十一年(1274年),上都制作孔子等十位哲人像供奉。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上都即大汗皇位。即位詔書大講“文治”!半尬┳孀谡卦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中統二年(1261年)世祖皇帝向全國頒發了一道詔書,“宣圣廟及管內書院,有司歲有致祭。月朔釋奠,禁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侵擾褻瀆,違者加罪!敝猎哪辏1267年)撥巨款重建孔廟。
有廟即有學?讖R得到尊崇,儒學也廣為傳播。中華文化三大傳統,儒、道、佛都有了深入發展。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愛”,崇尚道德。道家以自然為法,“道法自然”,崇尚無為的自然主義,主張“天人合一”。佛家從“解脫”坐標關照人生,信奉“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為人們提供了解脫方法和途徑的精神依托。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三家融合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切;二是對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三是重視心性修養。儒、道、佛得深入闡釋和東西方多種宗教與學說的廣泛發展都說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化與繁榮。
四、帝師寺
八思巴為一代釋教禪師,被元世祖忽必烈拜為帝師,在他主持下創制了蒙古新字。1279年八思巴去世,朝廷詔郡縣建廟通祀。1324年泰定元年朝廷又將11個八思巴繪像頒發各省,命據此制作塑像加以奉拜。
從十三世紀四十年代起,西藏喇嘛教薩迦派的首領薩班就歸附了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在潛藩時期,與薩班的侄子八思巴密切來往。中統建元,封八思巴為帝師。元朝皇帝對喇嘛教十分篤信和推崇,給帝師以極大的權利。
忽必烈時在上都宮城的西南建立了八思巴帝師寺。(8)元英宗是一個狂熱的崇佛者,對喇嘛教更是推崇備至。他崇佛而用儒,對色目集團極端嫉視。延祐七年十一月,他一即位就下詔各郡縣“建帝師八思巴殿,其制視孔子廟有加!保9)至治元年三月,首先在大都建立了帝師寺八思巴寺。(10)
接著,在同年五月,“毀上都回回寺,以其地營帝師寺!保11)至治三年二月又調動大批軍隊修建上都華嚴寺和帝師寺。(12)泰定帝時,下令把八思巴的繪像頒發至各個行省,供在帝師寺內。(13)帝師在皇室很有威信,每一位新皇帝即位之初,都要由帝師作佛事,皇帝受佛戒九次才能登上皇位。(14)對喇嘛教的詔書都用白絨、珍珠、珊瑚珠等高級裝飾品復蓋其上,“張于帝師所居殿中!保15)早在至元十一年十二月,帝師八思巴就到上都,為皇帝太子講經。(16)
五、質孫宴
元朝皇帝每年到上都,都要大擺筵席,招待宗親、大臣、近侍人等。這種宴會稱作“質孫宴”,又稱“扎馬宴”。上都的質孫宴多在夏歷六月舉行。宴會的地點一般在可容納數千人的蒙古包式建筑昔剌斡耳朵(即棕毛殿。馬可·波羅把它稱作“竹宮”)。
參加質孫宴的人必須穿質孫服。由皇帝頒賜、工匠專制的特定的衣冠,稱之為“質孫服”(意為一色服)。凡勛戚、大臣、近侍等,皆有其服,冬夏之服有別,精粗之制上下不同,均為汗所賜。每日一種顏色,一日一換,顏色一致。天子之質孫冬有十一等,夏有十五等;百官的質孫服,冬有九等,夏有十四等。根據蒙古族崇九尚白的習俗,質孫服的顏色應為白、黃和藍等色。屆時出席者皆著珠翠金寶衣冠腰帶,妝飾馬匹。馬可·波羅說:“此種衣服皆出汗賜,上綴珠寶石甚多!保17)質孫宴要連續開三天,與宴者每天換一次衣服。(18)
按規矩,清晨自城外各持彩仗,列隊馳入皇城大內,繼而大排延宴。宴會時,按貴賤親疏的次序各就其位,皇帝盛裝親臨。席間,宮中樂隊奏大樂、陳百戲,如此君臣狂飲三日方散!犊诒薄と龔d志·詐馬行》一文中記載忽必烈在上都城舉行扎馬宴時的情景:“大宴三日酣群宗,萬羊臠炙萬甕;九州水陸千宮供,曼延角抵呈巧雄;紫衣妙舞衣細蜂,鈞天合奏春融融!
元朝統治者在上都舉行質孫宴,有全國各地的特產珍品。楊允孚寫道:“嘉魚貢自黑龍江,西域蒲萄酒更良。南土至奇夸鳳髓,北陲異品是黃羊!保19)上都宮廷的御廚,分小廚房和大廚房,山珍海味,應有盡有!懊繙蛞簧,其數十六。餐余必賜左右大臣,日以為常!保20)上都宮廷的質孫宴,每次要用羊二千只、馬三匹。(21)
在上都質孫宴會上,“盛陳奇獸,宴享既具,必一二大臣,稱成吉思皇帝札撒,于是而后,禮有文,飲有節矣”。(22)
這是蒙古民族的一種古俗。成吉思汗在一二零三年戰勝克烈部以后,陸續制定了札撒。凡有慶典燕饗等重要活動,都要捧出札撒文卷!肮适拢禾熳蛹次恢,必大會諸侯,讀太祖寶訓!保23)“凡大宴。世臣掌金匱之書者,必陳祖宗大札撒以為訓!保24)
扎馬宴的盛況詩人這樣描述“舞轉星河影,歌騰陸海濤。齊聲才起和,頓足復分曹。急管催瑤席,繁弦壓紫槽!辟|孫宴上,主要菜肴是羊,用酒很多。除美酒肥羊外,還要上蒙古宮廷名肴—八珍:元玉漿(馬奶)、紫駝蹄(駝掌)、麋鹿脯、熊掌、飛龍湯、白蘑、黃羊腿等。忽必烈一般在上都城的失剌斡耳朵(棕毛殿)舉行扎馬宴,宴會上將馬奶盛在金碗里賞賜群臣。
以上,上都五大景觀,令人回味悠長。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但愿昔日的輝煌,為現代文明增添一份滋養,助推中華民族的崛起和興旺!
注釋:1、楊允孚:《灤京雜詠》,《知不足齋叢書》本
2、詳見《元史·本紀》
3、《道園學古錄》卷10;《道園類稿》卷32,明初覆刊本。
4、見周伯琦《志》63
5、《秋澗集》卷38
6、《解讀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化》22頁
7、見陸思賢《關于元上都宮城北墻中段的闕式建筑臺基》
8、《寶慶寺碑記》,《隴右金石錄》卷五。
9、《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紀》。
10、《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紀》。
11、《元史》卷二十七《英宗紀》。
12、《元史》卷二十八《英宗紀》。
13、《元史》卷二十九《泰定紀》,泰定元年八月條。
14、楊瑀:《山居新語》。
15、楊瑀:《山居新語》。
16、《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一《釋氏稽古續略》卷一。
17、《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譯本),第二卷,第三五三頁。
18、周伯琦:《詐馬行》,《近光集》卷一。
19、見《灤京雜詠》。
20、楊允孚:《灤京雜詠》。
21、周伯琦《詐馬行序》。
22、楊允孚:《灤京雜詠》。
作者:殷繼紅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上都文化、烏珠穆沁文化、錫林郭勒文化、錫林郭勒地方學
2019/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