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錫林郭勒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各族人民勞動、生活、繁衍的地方。蘇尼特右旗、多倫縣、鑲黃旗和東烏珠穆沁旗境內都發現了新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的遺址,在蘇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市境內都發現了原始文化遺跡。這里有始建于秦、遼、金代的古長城遺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當年北征時期駐扎軍隊的地方,并銘碑“玄石坡” “立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遺址。有自治區四大廟宇之一的古剎貝子廟,有恐龍墓地。近年新挖掘出的查干諾爾龍化石是目前亞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龍化石。近年來,標志性建筑蒙元文化苑更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永久性見證。錫林郭勒盟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自成體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講究禮儀的傳統習俗在這里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積淀了較為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各種文化資源保存完整,形成了獨具特色和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豐富文化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首先以“不漏掉一個蘇木嘎查、不漏掉一個種類、不漏掉一個項目”為原則,對全盟民族民間藝術及民俗活動進行普查。2005年下半年在全國各地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陸續啟動之時,于2006年6月份由盟文體局主辦,群眾藝術館承辦了首次全盟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在培訓班上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目的意義、目標方法做了講解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了普查時間、步驟,對項目、傳承人進行調查、登記、采錄、建檔工作做了安排。凡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當地有影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普查覆蓋全盟,深入到嘎查鎮,并責任到人。2007年5月份在全盟文化館長會議上進行普查交流并布置了申報首批錫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2007年12月份群藝館對全盟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進行了考核檢查。2008年4月份在群藝館召開了申報首批錫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論證會。來自全盟各個領域的專家,對全盟各旗縣(市)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嚴謹、周密的論證,計12大類54項, 每個專家從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地域特色、瀕危情況等幾個方面入手,對項目逐個認定,提出了寶貴意見。專家們提出要盡快挖掘搶救,力求將項目的歷史淵源、基本內容、項目特征表達清楚。將項目的分布流傳現狀、傳承人情況都調查清楚,特別是要將項目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特色表述出來,選報有民族特色、在本民族中有影響的、并對民族發展有促進作用的項目。在此基礎上于2008年5月份召開了第二次全盟包括文化站(室)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藝術檔案整理培訓班,2008年9月份召開了申報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文本制作培訓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做了進一步推進和深入。其次,做到目標、任務、責任和進度“四落實”,2006年以來,相繼召開了8次普查工作階段性會議,交流典型經驗,研討存在問題,部署下階段目標任務,規范普查工作,舉辦了4次培訓班,培訓人員達500人。在三年的文化遺產日中散發宣傳單2萬份,制作各類宣傳品1500件,制作條幅30幅,演出節目15場。每年進行考核,責任到人,落實進度,層層上報,逐級驗收。三是下發指導性文件。為普查工作下發了“普查工作手冊”、“表式參考文本”、“電子文本說明”等文件。四是獎勵機制。在2008年舉辦的《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對工作突出的單位給予了獎勵。
幾年來,全盟群文工作者,特別是擔負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任務的同志們,克服困難,深入旗、縣(市)、蘇木、嘎查進行普查,在任務繁重,質量要求高的情況下順利地完成了普查的基礎工作及申報第二批自治區級和首批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為下一步保護、傳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抓住地域特色,突出代表性,努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成績斐然
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全面掌握全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情況的基礎上,突出了各地保護的代表性項目。2008年6月17日至7月5日由盟文體局主辦,盟群藝館、各旗縣市文體局承辦、各旗縣市文化館協辦的《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錫林浩特市隆重開展。此次展覽全面展示了錫林郭勒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標志著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本次展覽一方面通過文字、圖片對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和描述,用直觀的形式向市民展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突出體現了錫林郭勒盟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使參觀者系統地了解錫林郭勒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情況;另一方面通過現場展示項目:神秘色彩的查瑪舞表演、悠揚高亢的烏珠穆沁長調、蒙古族精髓潮爾道(呼麥)演唱、王府宮廷樂、馬頭琴表演、蒙古族服飾表演等深深吸引了每一位觀眾,利用動靜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展覽的可看性和互動性,活潑生動的展出形式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參觀。共接待觀眾2萬人次。本次展覽分10大類44項,展出著作22部、圖片321幅、實物73件(套)。這次展覽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也得到社會各界極大的反響,掀起全盟范圍內的保護熱潮。在展覽期間對全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召開了研討會。
9月12日召開了申報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文本制作培訓班,經過嚴格審核后將40個項目申報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4月17日召開第四次培訓班,布置了申報第二批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任務對“非遺”工作做了進一步推進和深入。努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2009年3月在群藝館成立了《阿斯爾樂團》,對蒙古族“阿斯爾”音樂這一民間瑰寶得到生產性的傳承和保護。2009年8月7日,由盟宣傳部、盟文體局主辦,群藝館承辦了《全盟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展》,本次展覽展示了蒙古族服飾、骨雕、根雕、毛氈烙畫、馬鞍具、馬頭琴等共計25 項,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觀眾達3萬人次。目前,對首批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投入集成工作,在群眾藝術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檔案200卷,建立“非遺”電子文本、錄像材料200盤,照片1000張,掌握傳承人資料106人/份。
由于在普查工作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加強措施,有力推進,錫林郭勒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有以往的單向的選擇性的項目保護逐步走上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6項被列入國家級名錄, 9項列入自治區級名錄。近日在公示的內蒙古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單中群眾藝術館上報的40個項,31個項目榜上有名,總數居全區第一。全盟12個旗縣(市)8個被命名為國家級、自治區級文化藝術之鄉,共計28項,所命名總項目居自治區之首。這些成果包含了在“非遺”保護領域里辛勤工作者的心血與汗水,也傾注了各級領導對“非遺”工作的重視和支持,更是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集中體現。2009年8月11日內蒙古 “非遺”中心到群眾藝術館考察時,給予高度評價。13日,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和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明銳等一行蒞臨群藝館視察,周副部長親自對“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檔案察看了分類目錄,翻閱了項目申報書,看到分類柜整齊劃一,目錄井然有序,非常滿意地說:“你們做的很不錯”。
存在的問題與保護工作思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此項工作雖然扎實有效地推進,但其保護工作的真正落實依然存在著重重困難。從普查內容特點看,涉及門類多,專業性強,從普查工作要求看,時間緊,任務重。主要缺乏規范的保護、傳承體系。許多藝人的絕技未能及時得以開發面臨滅絕。缺少持續的保護經費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估、認定、缺乏科學、規范的依據。人才缺乏。
下一步工作思路:建立保護機制,落實保護工作的專項經費,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廣泛開展宣傳,利用新聞媒體和大幅標語、墻報等多種形式,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任務和作用,通過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盟級保護名錄、舉辦全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展演等方式,鼓勵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營造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氛圍,建立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隊伍。實施獎勵民間藝人帶徒傳藝等措施,加強民間藝術的傳承力度,培養一批新型的民間藝術傳承者。對“那達慕”、“祭敖包”、“ 搏克”運動等極具錫盟文化特色的重點項目,進行深入地挖掘研究,積極申報全國、自治區、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編寫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著等。逐步建立文化遺產資料庫、數據庫,運用文字、錄音、攝影、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方式,不斷地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建設其專題博物館。對一些面臨失傳的項目,要通過各種渠道引起公眾注意。形成其保護管理與文物保護、生態保護、觀光旅游的互動格局,促進錫盟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