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rp>
  •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button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button>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nav id="ptphc"><optgroup id="ptphc"></optgroup></nav>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input id="ptphc"></input></acronym></rp>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聯系我們
       
      | 首 頁
      | 百年古都 | 學術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學研究 | 史海鉤沉 | 蒙元風云 | 上都河文學 | 研究會 | 圖片欣賞 |
      留言板 |

      謝謝諸位先生/女士長期以來對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網((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歷經十余載三次改版,不知我們的努力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類文明探討的道路上永遠有你們同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年成立起,2004創辦"元上都文化網"以來,堅守專心元代歷史文化研究初衷,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盡力,探尋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錫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揚中華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學研究成果助推于人類文明的追索,為中華復興的精神構建奉獻綿薄之力。聯系我們或評論網站文章 ,留言, 請發至郵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欄目導航 網站首頁>>地方學研究>>錫林郭勒文化
        共有 51446 位讀者讀過此文   字體顏色:   【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雙擊鼠標左鍵自動滾屏】【圖片上滾動鼠標滾輪變焦圖片】    
       

      《蒙古秘史》中的烏珠穆沁地名

        發表日期:2008年11月24日      作者:別勒古訥臺•納•布和哈達     【編輯錄入:admin


       

      《蒙古秘史》中的烏珠穆沁地名

       

                                 別勒古訥臺·納·布和哈達 

                                 孛兒只吉岱·清·格日勒圖 

       

       

                    《蒙古秘史》地名研究是包括《蒙古秘史》地理研究在內的蒙古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因而一直以來,國內外蒙古學者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

                    筆者在研讀包括《蒙古秘史》在內的蒙古史籍、學者們的論文、專著時發現有很多蒙古歷史地名涉及烏珠穆沁。于是筆者從近年搜集到的地名中遴選一部分,權作學者們研究的參考!睹厥贰返孛囊魧,依照了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本,地名以蒙古語字母表為序。

      一、與地理位置有關的地名

      《蒙古秘史》作“阿卜只阿·闊迭格里(阿卜只合·闊帖格兒) [abʤaʼa kudəgər]。(187節、191節)

      1203年秋,鐵木真徹底消滅了克烈部后,在這里過冬。②

      1204年春,鐵木真率領部眾正在帖篾格原野上圍獵,合圍于禿勒勤·扯兀惕地方時,汪古部主阿剌忽失·的幾惕忽里派使者卓忽難來對成吉思汗說:“乃蠻部塔陽汗要來奪掉你的箭筒,派人來說,要我做他的右翼。我不干。如今我派人提醒你。要提防他來奪取你的箭筒!”③成吉思汗立即召集會議,采納了別勒古臺等人的建議,停止圍獵,離開阿卜只阿·闊迭格里,遷移到合勒合河畔建忒該山一帶。④

      《圣武親征錄》載,闊亦田之戰后的第二年,“冬,上出塞,駐于阿不札闕忒哥兒之山”。⑤又載,“上既滅汪可汗,是冬大獵于帖麥該川,宣布號令,振旅歸龍庭”。⑥

      呼·佩爾列認為該地在“帖篾延·客額里附近、距哈拉哈河不遠處”。⑦王國維將“阿卜只阿·闊迭格里”同客魯連河闊迭額·阿剌勒混為一談,認為“庫得根額里雅地在克魯倫河南、車臣汗部左翼中前旗與中末旗交界處,正東西往來之孔道”。⑧在此,呼·佩爾列的看法較接近事實。因為阿卜只阿·闊迭格里當在“帖篾延·客額里”附近、距哈拉哈河不遠處!鞍⒉分话ⅰら煹窭铩币杉唇駯|烏珠穆沁旗道特淖爾鎮乃日木德勒嘎查境內的“阿寶吉音敖包”(又名“阿寶吉音查干敖包圖”,東經117°,北緯45°)。該地距特莫根合額勒近,又離者者額爾溫都爾不遠。多桑在《蒙古史》中載,闊亦田之戰后“王汗與鐵木真的牙帳在阿日勒河沿岸一帶。他們不久便返回到距合剌溫躓都不遠,冬季以雪為飲的阿剌赤阿·洪呼兒(即浩雅爾阿拉嘎——引者)沙漠過冬。鐵木真提出為長子術赤聘娶王汗之子桑昆的女兒察兀兒別吉為妻,把自己的女兒霍真別吉嫁給桑昆的兒子禿撒合為妻而均遭拒絕,遂鐵木真與王汗疏遠了”。⑨這里所說的阿日勒河即今烏拉蓋河下游的阿日勒。此處為阿卜只阿·闊迭格里南麓肥沃的草地。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經》載:“合撒兒駐名為嘎魯之地時,王汗來攻,擄其妻女、牲畜財物…”。 這里的“名為嘎魯之地”即阿日勒以東、烏拉蓋河下游的“嘎魯特淖爾”、“嘎魯特音查干霍博”、“嘎魯特音色特爾黑”(東烏珠穆沁旗呼熱圖淖爾蘇木巴彥淖爾嘎查境內)等地。據“闊亦田之戰”前后成吉思汗與王汗所駐之地來看,可以肯定地說,“阿卜只阿·闊迭格里”即今“阿布吉音敖包圖”。

      古“阿卜只阿·闊迭格里”、今“阿布吉音敖包圖”東南有一處名叫“推日木”的中間突出、四周有泥水的光禿之地。有些老人說此地為古城遺址。據說,近年來非法盜墓者在這里挖掘了很多大型古墓。據當地人講,事發后墓穴附近有白檀木棺材木屑,可能盜走了金銀銅之類的器物。

              “推日木”(低洼地)附近曾有成吉思汗馬蹄印石。據傳,“文革”時用作水井壁攔石。筆者認為,“阿卜只阿·闊迭格里”或“阿布吉音查干敖包圖”之名來自契丹開國可汗耶律阿保機之名。契丹建于公元907年,經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興宗、道宗、天祚帝耶律延禧九個皇帝,公元1125年滅亡。這座“阿布吉音敖包圖”或“推日木”遺址可能是阿保機“別宮”抑或是陵寢之地。根據它的“阿布吉敖包圖”之名來看,當為祭祀之地。今烏珠穆沁古為契丹之地,因而這里有很多以契丹汗王名稱名的地方,諸如“阿里雅音少榮”、“阿里雅音布頓”、“阿里雅高勒”、“阿里雅烏蘇”、“阿布吉音敖包圖”等。王國維在《圣武親征錄》注釋中所說:“龍宮疑即阿卜札闕忒哥兒,因太祖、汪可汗先后駐此。故以匈奴單于庭之名名之也”。倒是較有參考價值的!鞍⒉技舭桨鼒D”從前可能是匈奴單于可汗的宮殿或阿保機的某一宮室。

              

               注釋:①②③④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62、579、583頁中寫道:“滅亡了客列亦惕部落之后,那年冬天在阿卜只阿·闊迭格里地方過冬”、“成吉思汗同意別勒古臺那顏的這番話,遂停止圍獵,從阿卜只阿·闊迭格里起營,到合勒合的斡兒·訥兀地方的客勒帖該·合答駐下…”。

      ⑤⑥ 《圣武親征錄》,內蒙古人民出版社,海拉爾,1979年,第30、43頁。

      ⑦ 呼·佩爾列:有關《蒙古秘史》的地名情報。

       ⑧ 《圣武親征錄》,第98頁。

       ⑨ 多!睹晒攀贰罚ㄒ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8年,第95頁。

       ⑩ 呼和溫都爾校注、拉西彭楚克著:《水晶念珠》,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5年,第44頁。

       《圣武親征錄》,第109頁,注﹝149

       

      阿勒灰·不剌阿[alhʊi bʊlahʼa](第141節): 《蒙古秘史》載:“其后,雞兒年,合答斤部、撒勒只兀惕部聯合。合答斤部的巴忽·搠羅吉等首領,撒勒只兀惕部赤兒吉歹·把阿禿兒等首領,與朵兒邊布、塔塔兒部和好。朵兒邊部的合只溫·別乞等首領,塔塔兒部的阿勒赤·塔塔兒氏人札鄰·不合等首領,亦乞列思部的土格·馬合等首領,翁吉剌惕部的迭兒格克·額篾勒、阿勒灰等人,霍羅剌思部的綽納黑·察合安等首領,從乃蠻來的古出兀惕·乃蠻部的不亦魯黑汗,篾兒乞惕部脫黑脫阿·別乞的兒子忽禿,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別乞,泰亦赤兀惕部的塔兒忽臺·乞鄰勒禿黑、霍敦·斡兒長、阿兀出·把阿禿爾等聚于阿勒灰泉,商議擁立札只剌惕氏人札木合為汗,一同斬殺公馬、母馬,互相立誓結盟”之地,即此。此地《圣武親征錄》作“烏爾渾河”,《元史譯文證補》作“阿勒灰泉。王國維注釋為即“今烏珠穆沁左翼旗之烏爾渾河(當為烏拉蓋河——引者)”。⑤據考,該地當為源于今東烏珠穆沁旗境內寶格達烏拉山東南額布根烏拉山的“烏蘭桂河”(當地人稱“烏蘭嘎音崗嘎”,東經120°,北緯46°)!盀跆m嘎音崗嘎”下游清代地圖中中標為“烏拉桂河”。蒙古語稱“烏蘭嘎音高勒”。今屬興安盟。

      《蒙古游牧記》載:“歸喇里河亦作貴勒爾河。上源曰烏蘭古衣河。其源有二,一出索岳爾濟山之東南百里東麓,兩源東北流而合,曰烏蘭灰河。一出其東烏喀那山之北麓,二澗西流而合,曰烏喀那河。北流稍東數十里扣肯河自西來會,又東北分為二渠,曰烏蘭古衣河。東北流百里復合,有榆河,蒙古名海拉蘇臺。自西北山東南流經呼思太山西麓,又會西北來之諾門太河而南來會又東北經魁勒庫山之北茶蒲乞拉庫哈達之南,曲折三百里與陀喇河會!雹捱@里提到的“烏蘭古衣河”正是《蒙古秘史》中的“阿勒灰·不剌阿”,王國維所說的“兀勒灰泉”!盀跆m桂河”上游的“查布查拉呼哈達”(斬馬巖)是札木合等人“一同斬殺公馬、母馬”,共為盟誓之地,至今仍保留著古名。該地名在清代地圖中作“察巴齊拉庫”。

      明代,“烏蘭古衣河”(烏蘭崗嘎)的哈日努爾附近設置兀良哈朵顏衛,其轄地后來歸烏珠穆沁部。

      屠寄《蒙兀兒史記》載:“烏珠穆沁左翼旗內有一條名為烏拉圭的河西流,匯入蘇攸勒奇河而注入昌吉圖布里湖。地圖作‘鄂爾虎泊’,即浯泐灰(阿勒灰)泉!雹唢@然,屠寄把“烏蘭古衣”與“兀勒灰”混同了。

       

               注解:①②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388頁。

      ③ 《圣武親征錄》,第24頁。

      ④ 多!睹晒攀贰罚ㄒ唬,第90頁,注①。

                ⑤ 《圣武親征錄》,第92頁,注﹝74﹞。

                ⑥ 張穆:《蒙古游牧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呼和浩特,第44、45頁。

          ⑦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3頁。

       

      阿兒合勒·茍吉[arhal həʉgəi](第183、184節)①:即《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與合撒兒相遇巴勒渚納湖后,遣使王汗處,下一步約見使者之地——客魯連河的阿兒合勒·茍吉。②也是王汗使者亦禿兒堅隨成吉思汗使者而來,又逃跑被斬之地。③呼·佩爾列考此地為“位于克魯倫河中游,約距古代者者額兒·溫都侖折兒合卜赤孩半日程之地”④“客魯連的阿兒合勒·茍吉位于東經109°、北緯49°。疑即今之阿格拉高勒圖(道勞)呼格圖。位于巴彥烏蘭西北端!雹輷妒ノ溆H征錄》、⑥多!睹晒攀贰发咻d,成吉思汗從這里帶兵出發,乘夜奔襲王汗。      

               阿兒合勒·茍吉,至今仍保留著古名。該地即位于今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索岳爾濟(寶格達烏拉山)山西南之厚黑音布敦(東經119°、北緯46°)。該山中名為“厚黑十三支流”的溝壑溪流即今“厚黑高勒”的源頭。自厚黑音布敦至者者額兒溫都兒乘馬不過一日程之遙。從前山中似有盤羊(阿兒合勒)。當地老人道布沁曾對筆者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他親眼目睹了山中有盤羊。在這荒無人煙的深山中,或許至今仍有盤羊。因此,古“阿兒合勒·茍吉”在現代語中應為“阿日格勒-厚給”。

              

               注解:①②③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48、553頁。

      ④ 呼·佩爾列:有關《蒙古秘史》的地名情報。

      ⑤ 呼·佩爾列:《秘史的一些地名考》烏蘭巴托,1958年,第7頁。

      ⑥ 《圣武親征錄》,第42頁。

               ⑦ 多桑:《蒙古史》,第104頁。

             

               忽剌安·不魯合惕[hʊlaːn bʊrhad](第170、173節)①:這是《蒙古秘史》中1203年的“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時王汗軍往返經過的“忽剌安·不魯合惕”之地。

               《黃金史》作[bʊrhad],釋作‘柳林’。巴雅爾、滿倉的《蒙古秘史》復原本作{bʊrgasʊn}[bʊrgasʊ]。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等作[bʊrʊgad]。哈·普日來考此地為“位于哈拉哈、諾穆爾格兩河近處”。②

               筆者在《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一期刊文,認為該地為今西烏珠穆沁旗寶日嘎斯臺的罕烏拉(阿拜山或少乃罕烏拉山,東經118°、北緯45°),不甚準確!昂鲐莅病げ霍敽咸琛鄙轿挥谄渖阅,是布日哈德河源的“烏蘭布日罕圖”山,至今仍用古名。源于此山的河依舊稱“烏蘭布日罕圖音高勒”、“烏蘭布日哈德音高勒”、“布日哈德音高勒”。上世紀五十年代這里建場時嫌“布日哈德”名有宗教色彩,遂改為“寶日嘎斯臺”,作場、蘇木行政名稱。

               據傳,“忽剌安·不魯合惕”(烏蘭布日哈德)山有一口紅巖小山洞,紅巖之上有雕刻的佛像。③故稱“烏蘭布日哈德”、“烏蘭布日罕圖”(紅佛)!睹晒琶厥贰匪d“忽剌安·不魯合惕”即此。該河北流,經“卯·溫都兒”東山洼、“哈剌真戈壁”,進入沙地,匯流烏拉蓋河!昂鲐莅病げ霍敽咸琛笔浅杉己古c王汗的重要戰場。

               “忽剌安·不魯合惕”山、“忽剌安·不魯合惕”河位于今西烏珠穆沁旗巴彥花蘇木境內。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93頁:“…望見了卯·溫都兒山前經過忽剌安·不魯合惕揚起的塵土,…”,506頁:“敵人沿著卯·溫都兒山前,朝著忽剌安·孛魯合惕方向揚起塵土退去”。

                ②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496頁,注

      ③ 別勒古訥臺·納·布和哈達、烏梁罕·崗根其其格:《錫林郭勒地名傳說》,內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爾,2004年,第62、63頁。

       

                兀勒灰[ʊlhʊi](第153、173節)①:據《蒙古秘史》載,1202壬戌年,成吉思汗在答闌捏木兒格思與察合安·塔塔兒、阿勒赤·塔塔兒、都塔兀惕·塔塔兒、阿魯孩·塔塔兒等塔塔兒諸部作戰,擊敗后把他們趕到兀勒灰河、失魯格勒只惕河,擄掠了他們的部眾;2003年的“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后,成吉思汗途徑此地,到達答闌·捏木兒格思。

               關于兀勒灰河,呼·佩爾列謂之“位于哈拉哈河、諾穆爾格近處”, 帕拉基·卡法洛夫在《蒙古秘史》俄譯本中為“雅兒·淖爾·諾敏”。③

               扎奇斯欽在他《<黃金史綱>注釋》中考為今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河。④賽熙亞樂在《成吉思汗史記》中根據屠寄注釋,認為“無疑,古‘阿勒灰泉’即今內蒙古自治區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的‘烏拉蓋河’”。⑤

               據考,《蒙古秘史》所載“兀勒灰”河即今東烏珠穆沁旗境內源于大興安嶺支脈——索岳爾濟山(當地人稱‘寶格達烏拉山’)的“烏拉蓋”河(東經119·6°、北緯46·4°)。

               《蒙古秘史》等歷代史籍中,“烏拉蓋”河有多種不同音寫法,如:“烏拉桂、兀勒灰、兀魯回、烏蘭灰、鄂爾虎、吳爾揮、烏勒輝、浯泐灰等。

      張穆《蒙古游牧記·<水道提綱>》載:“蘆河土名烏爾虎河。源出索岳爾濟山。南流隨山麓曲而西南三百里許,經烏珠穆秦左翼東六十里而西流北合色也爾濟河。南合音札哈河、賀爾洪河,入右翼界,至克勒河朔之地枯!雹

      據當地人傳,從前烏拉蓋河為大江,沿河岸、島嶼有城鎮。至今在“特格”、“阿日勒”、“輝根照”等地仍有古城遺址。

      據傳,十七世紀時,烏拉蓋河曾經順著今賀熱哈達之陰西流沿本特爾戈壁出兩個烏德,匯入氣努瓦河,最后注入哈拉哈河。

      烏拉蓋河源自寶格達烏拉(索岳爾濟)西北山腳烏勒輝(敖勒輝)泉,流向西南,經查干擺查之陽、諾門臺山口轉西,流經溫都爾呼錫里、呼日波格其照之北轉向西南,經嘎拉德斯臺北、麥拉圖套海、色楞根布朗稍轉南,經高勒音哈布塔蓋南、伊和巴拉爾、查干敖包乃巴拉爾,沿卓日音古如、高吉格爾朝布朗北轉西,經擺查、哈日烏蘇、巴彥吉剌、高云、洪格爾敖包、額爾格呼尼雅海、嘎產、烏拉蓋音查布、溫格查莫日格車格、賽漢華之北轉向西南,經烏拉敖包之陰流經珠崗圖烏蘭額日格注入扎格斯臺古如,再轉向西北,經阿日勒呼魯斯、哈拉蓋敖包、烏珠爾呼舒、烏孫陶布格、夏日塔拉轉向西北,經額吉音呼布根之北轉向西,流經北京陶布格之陽、東、西莫日格車格之陰、昌圖錫里之東、努和圖之北轉北,查干陶布格、庫侖霍博之西轉西,流經喇嘛霍博之北轉向西北,額日格圖淖爾、翁袞布日嘎斯(亦稱協理翁袞達日罕)之南,跨過伊和阿拉嘎再匯流,經袞哈日烏蘇、甘珠爾敖勒木、札木圖曼哈轉北,古日班查干額日格、伊日哈呼魯蘇、眾根呼日斯、珠塞呼舒,注入道特東、西寶莫轉向西,流經巴彥呼舒之陽、嘎魯圖淖爾,到賀熱哈達而枯。⑦

      據傳,較早時候烏拉蓋河曾經從這里流向西北,經曬圖古如、阿日斯楞敖包、塔錫拉嘎、巴彥呼舒敖包之陽轉北,經道勞特隔壁東邊、哈圖音布朗、奔達爾(布穆塔浩日勒——金蛙)布龍、兩個烏德、烏定浩來、及兩個嘎塔布其之間,注入位于喀爾喀車臣汗部的克魯倫河。

      烏拉蓋河是內蒙古高原最大的內流水系之一,也是東烏珠穆沁旗重要水系之一。該河系源自大興安嶺西南的寶格達烏拉山,上游有烏日根、清格勒臺河匯流,圍繞蘑菇吉拉、胡勒根渾迪、茂腦海吉拉河流有茂密的樹林和野草。其中游匯入色也勒吉河,下游有烏蘭布日哈德高勒、因扎干高勒、高日罕高勒、巴拉嘎爾高勒等大大小小十二條支流,西流注入烏拉蓋戈壁。河槽全長320公里、流域面積2·82萬平方公里。

      烏拉蓋河上游全長96公里(烏拉蓋水庫洪格爾敖包)、流域面積2597平方公里。洪格爾敖包至旗廟的中游全長52公里,流域面積4830平方公里,下游全長173公里,流域面積20773平方公里。

      烏拉蓋河年平均總流量為1·0140億立方米,3·21/立方米/秒。

      烏拉蓋河名無疑由[ʉlhʉi][ʊlgʊi]詞訛音演變而來。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此名還沒有準確的解釋。如只從[ʉlhʉ] [ʊlgʊ]詞根看,為鄂溫克、滿語中的“干枯”、“發干”以及“島嶼”之義。滿語中[ʉlhʉn]為“陸地”之意?赡苁枪糯晒抛寰幼〉刂孛?傊,大興安嶺一帶“斡勒忽奴”、“烏勒輝”之類地名不少。

      烏拉蓋河之名來自斡勒忽訥兀敦部名。顯然,古時斡勒忽訥兀敦部居于此地。

      《簡明中國歷代部落詞典》中將“烏羅護”、“烏洛侯”詮釋為蒙語“山人”。⑧該詞典又說:“古籍中亦寫作‘烏羅渾’、‘烏羅護’。北魏時游牧于今嫩江西岸,從事粗放式農業,南接地豆于,東臨室韋,西鄰今興安嶺的柔然部。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時與北魏通貢。烏洛侯族后來成為今滿族之一員。據古籍載,烏洛侯族一部遷往今甘肅省張掖地區,改姓為烏,稱烏氏蓉人”。⑨

      考烏拉蓋名來源,應同當時土著人聯系起來研究!吨袊鴼v史地圖》第四卷載,東晉十六國時期,生活在興安嶺西麓的部落曰‘烏洛侯’,而到了唐時稱‘烏羅護’。金、南宋、元時變為今烏拉蓋河名,作“兀魯灰河”。清為‘烏爾虎’。由此可知,烏拉蓋為古代部落之名!睹晒琶厥贰分性摬柯涿d作“兀魯忽”。

      斡勒忽訥兀惕在《蒙古秘史》、拉施德《史集》、多!睹晒攀贰、羅藏丹津《黃金史》以及《蒙兀兒史記》等史籍均為[ʊlhʊnʊ:t]。它是迭兒烈勤蒙古“翁吉剌”或“弘吉剌”的一支。它源于與孛兒只斤同一祖先的捏古思——乞牙惕氏族。孛兒帖之父德薛禪為孛思忽兒弘吉剌人。成吉思汗之母訶額侖為斡勒忽訥兀惕弘吉剌人。弘吉剌部與拓跋貴珪所建北魏有往來,《魏書》將斡勒忽訥兀惕部單列立傳。公元四世紀時斡勒忽訥兀惕部駐牧在今呼倫、貝爾二湖東北、額爾古捏與石勒喀河下游,與蒙兀室韋接壤。這個斡勒忽訥惕部名,中國古籍中音寫為“烏洛侯”、“烏羅獲”、“烏洛渾”等。

      古漢文史籍所載鮮卑山即指大興安嶺山脈,F代蒙古人仍稱興安山或興安嶺。此名由古代“興安-西勒比”演變而來。

      東漢時期的漢文史籍統稱漠北部落為鮮卑,西拉木倫流域的部落以其居住地分別稱作“遼東鮮卑”、“遼西鮮卑”。到了公元220——265年的三國時期,鮮卑-西勒比勢力向南擴展到漠南,原西拉木倫流域的鮮卑-西勒比稱東部鮮卑,今阿拉善及甘肅附近的鮮卑-西勒比稱西部鮮卑,大漠南北鮮卑-西勒比稱拓跋鮮卑。公元317——589年東晉十六國時期,乘內地諸國勢力逐漸衰弱之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突厥、鮮卑-西勒比等諸部流入內地,先后建立了十六國。當時,以今呼和浩特南盛樂為中心的漠南各部落稱拓跋鮮卑,漠北各部落稱柔然,西拉木倫流域諸部落稱契丹、庫莫奚,留在興安嶺的各部落稱烏洛侯。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43頁:“在答闌·捏木兒格思地方與塔塔兒人廝殺,擊敗他們,把他們驅趕到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地方,擄掠了他們的部眾”,第507頁“動身出發,溯浯勒灰、濕魯格勒只惕河而上,進到了答闌·捏木兒格思”。

            ②③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445頁。

      ④ 扎奇斯欽:《<黃金史綱>注釋》,第248頁、注⑤

               ⑤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348頁。

               ⑥ 波·都古爾編:《烏珠穆沁歷史文獻》,東烏珠穆沁旗政協文史辦、東烏珠穆沁旗史志辦(內部版),1985年,第100頁。

                ⑦ 《清代烏珠穆沁左翼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3、184頁。

                ⑧⑨ 道·蘇德那木:《中國歷史上的部落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51、52頁。

       

      兀惕乞牙[ʊthija]。又名兀惕乞[ʊthi](第142節)。即闊亦田之戰前,阿勒壇等準備駐營兀惕乞牙時,從赤忽兒忽哨望處來人報告說敵人來了的地方。

      《圣武親征錄》載,“上與汪可汗自兀魯回失連真河移軍入塞!

      《秘史》研究者們認為,“兀惕乞牙”與阿蘭塞為同一地方。

      黃文清認為“阿蘭塞為哈剌溫·只敦”。

      屠寄謂“此地即兀惕乞牙。在今克什克騰旗界內”,又言意即長城。

      王國維:“案阿蘭塞以塞為名自金之外堡。當在臨潢 ﹝巴林之寶日浩特﹞ 、慶州 ﹝巴林南查干浩特﹞之北,不得在黑河、潢河以南。案《夢溪筆談》,遼與北方部族以夜來山為界。今烏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烏蘭嶺。其東北有衣蘭布虎圖山。其地正當遼、金慶州之北、金之外堡。當沿此山脈置之。殆所謂阿蘭塞也。

      呼·佩爾列認為:“兀惕乞牙之地位于克魯倫河流域(古代扯克徹兒、赤忽兒忽以東)”。

      有些人認為,“兀惕乞”、“兀惕乞牙”疑即“烏古敵烈”部都統軍司。遺址疑在興安盟吐列毛杜附近。

      遼代,居于呼倫湖、哈拉哈河的弘吉剌惕稱“烏古”部,居于克魯倫河中游的塔塔兒稱“敵烈”,合稱“烏古敵烈”都統軍司,后指東北路招討司,是泰州之地,無關烏珠穆沁。

      泰州為遼代所建,州治所在今吉林洮安以東,其屬地在今洮兒河上游一帶。

      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廢,1197年復置,州治所設于長春(今吉林省乾安北)。屬地在今洮兒河下游一帶,時為邊界要塞。

      賽熙亞樂認為,《圣武親征錄》所指即此,“兀惕乞”或“阿蘭塞”無疑曾在西烏珠穆沁附近。

      假設“兀惕乞”或“兀惕乞牙”為“闊亦田之戰”進軍路線,疑于烏拉蓋河以南、赤忽兒忽以北不遠處。

      如將該名理解為“阿蘭塞”或如屠寄所說“長城”之意,則斷然不是王國維所說的“烏蘭嶺”上的“阿蘭塞”,而可能是從浩雅爾查格圖山之間而來,經桂勒斯臺東山洼、賀日木達巴山頭、查干陶勒蓋戈壁、努和圖錫里,自南而北跨過烏拉蓋河的古墻道(邊壕,烏珠穆沁人稱“驢耳之墻”)的一段。該邊墻每隔四十多里筑有邊堡。當時可能是出于作戰需要,成吉思汗與王汗利用過它。

      筆者未找到此墻曾為“兀惕乞”、“兀惕乞牙”的依據。這些都不過是臆測。

      楊賓《柳邊紀略》載:“自古邊塞植榆,故曰榆塞。今遼東皆插柳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士之竹籬而掘壕于其外,人呼為柳條邊,又曰條子邊”。⑨吳桭臣《寧古塔紀略》 載:“柳條邊垂楊數百里,系前朝所種,以隔中外“。⑩

      如果古邊墻的來歷確如上述,當時或許稱作“兀惕乞”、“兀惕乞牙”。該邊墻多稱“條子邊”。抑或“兀惕乞”由[ʊtasʊn-xərəm](條子邊)演變而來?值得深究。

      我們所尋找的“兀惕乞”附近目前還找不到有此稱呼的地名。原扎魯特右翼旗以北百里地有一座山,名為寬山,蒙古語曰“敖塔”。 然而,成吉思汗與王汗進軍路線疑在稍偏東。

      無論“兀惕乞”、“兀惕乞牙”在哪里,“古邊墻”、“阿蘭塞”卻在烏珠穆沁,而且成吉思汗的多次戰役在這一帶進行。據《蒙古秘史》載,塔塔兒人據守在這里,曾與蒙古部死拼。

      今東烏珠穆沁旗境內有三道東西走向的金界壕。

      第一道為,發自今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境內,經諾爾高勒進入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經明水林場,跨過桃林河,沿明水河經海拉斯臺河、蘇寧毛都河進入錫林郭勒盟跨過烏拉蓋河,沿那林河折向西北,進入蒙古國境內,再折向西南,經阿巴嘎旗吉日嘎朗圖山,沿杭里格山陽、呼熱圖胡日楞之陰轉西,穿過阿巴嘎旗北部、蘇尼特左、右旗進入四子王旗。

      第二道,也從呼倫貝爾市諾爾高勒岸第一道邊墻分出,朝西南延伸,進入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經阿拉達爾、樹木溝,穿過科爾沁右翼中旗,經哈日淖爾,沿霍林河北岸西行,經過今霍林河礦區,從東北部進入錫林郭勒盟境內,與第一道邊墻相接。該道墻寬5,墻體已自然填平,墻內每隔10——20里設有戍堡一座。

      另外,沿霍林河而北上至吐列毛都還有一道墻。這道墻沿霍林河北朝西北經達賴呼舒、柴達烏拉、桂勒斯臺山、呼熱圖淖爾蘇木扎格斯臺、阿拉坦額莫勒、呼圖勒敖包三個嘎查,跨過和日木達巴、查干陶勒蓋,經努和圖敖勒木河,沿河北岸查干額日格再度橫跨烏拉蓋河,沿河南岸西經西烏旗、浩齊特、阿巴嘎進入正藍旗沙漠,經過太仆寺、正白、鑲白、鑲黃旗、四子王旗,沿大青山陰指向西。

      第三道墻,從科爾沁右翼前旗阿拉達爾第二道墻分出,至突泉縣寶石鎮轉西南,經東、西巴彥烏蘭跨過霍林河轉南,經扎魯特、阿魯科爾沁旗烏蘭達巴、林西縣到克什克騰旗達里淖爾與第二道邊墻相接。

      據有關史籍記載,金朝為防御蒙古勢力向南擴展,自天會四年(1126),經大定、明昌、承安至泰和四年先后用七十多年的時間修筑三道貫穿東西的界壕。

      金朝最后一道邊墻于1198年修筑完畢。

      金世宗(完顏雍)經過二十多年的社會改造,國富民強,戰斗力大為增強,同時針對北方的蒙古修筑了邊界塹壕。

      自金章宗(完顏璟)明唱年間,重修界壕,在北疆招兵買馬,重設布防,大軍駐屯臨潢(今巴林左旗),苛斂賦稅以供軍需并用金銀、布匹、衣物犒勞將士。從世宗到章宗的四十多年間,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東自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旗尼爾基鎮,沿陰山山脈,西至河套西長達三千五百多里的長城。史稱其為“金界壕”、“明昌邊壕”、“界壕邊堡”或“兀術長城”。

      金朝針對蒙古騎兵善于長途奔襲、跨越障礙物和英勇沖鋒的特點,打破以往的邊墻設計陳規,修筑了由外壕、主墻、內壕和副墻組成的縱深四十多米的四道防御體。壕墻內設有馬面,兩座馬面以一箭射程為距離(30——35),將原遼代城堡射距縮短了一半。

      金界壕受朔風襲擊,常被淹沒。雖幾經修復,但對蒙古騎兵南攻金朝未起到任何阻擋作用。

      1211年,金界壕為蒙古騎兵的進攻所破。

      1230年孟秋,蒙古汗國窩闊臺可汗親率大軍伐金。1232年正月,拖雷所部于三峰山消滅金軍主力。1234年,金朝滅亡。

      上述三道界壕,蒙古人稱“成吉思汗之墻”、“成吉思之壩”或“驢耳之墻”。史無成吉思汗修筑邊墻(界壕)之載。而到了窩闊臺可汗時期,供圍獵之需,倒是筑有一段墻壁。上述三道邊墻的最后一道墻究竟是近代的,還是窩闊臺汗時期的驛路墻?還需考究,故不急于下定論。此外,有關古邊墻,有不少民間傳說。

       

      注釋:①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394、395頁:“我軍先鋒阿勒壇、忽察兒、桑昆等到達兀惕乞牙,商議著要駐下時,從赤忽兒忽哨望處有人跑來報告說‘敵人來了’”。

      ② 《圣武親征錄》巴·巴嘎那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第29頁。

      ③ 《圣武親征錄》,第96頁。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353頁。

            《圣武親征錄》,第96頁。

            《成吉思汗史記》(上),第355頁。

            ⑦⑧ 《成吉思汗史記》(上),第353、354、355頁。

                ⑨⑩ 張穆著、納穆云·班斯拉齊譯:《蒙古游牧記》(上),民族出版社,北京,1986年,第50、51頁。

                《蒙古游牧記》,第298頁。

                ⑫⑬⑭《葡萄藤》雜志,20061期,日·哈揚克爾瓦:《成吉思之壩或線墻》

        《昭烏達風俗》,內蒙古科技出版社,赤峰,1995年,第300頁。

       

      別兒客·額列惕 [bərkə ələt] (166)①: 即1203年春,札木合與阿勒壇、忽察兒合謀,遷往桑昆處,挑撥桑昆與成吉思汗開戰之地。

      《圣武親征錄》載,闊亦田之戰結束的冬天“汪可汗居于別里怯沙陀中!雹

      多!睹晒攀贰份d:“那時王汗與鐵木真駐扎在阿魯勒河沿岸一帶。(烏拉蓋河下游的阿日勒——今呼熱圖淖爾蘇木巴彥淖爾嘎查境內——引者)他們不久返回到合剌溫礩都附近,冬季以雪為飲的阿勒察-洪果兒沙漠中過冬!雹郏ㄔ摰丶唇窈魺釄D淖爾蘇木恒格日格沙漠中的伊和阿魯嘎、巴嘎阿魯嘎——引者)。

      哈·普日來認為:“者者額兒溫都侖折兒合卜赤孩的阿木思爾(山口、峽口)位于東經109°、北緯47°。該地疑在巴彥烏蘭南部。巴彥烏蘭為連綿環繞的大山。山中有很多營盤。據說只有一個出入營盤的峽口(阿木斯爾)。想必這個峽口就是“折兒合卜赤孩”。④

               “別兒客·額列惕”——疑即今東烏珠穆沁旗呼熱圖淖爾蘇木境內的“博日和音滿哈”、“博日和”(東經119°、北緯46°)。這是沿“呼圖勒敖包”(古代“者者額兒溫都兒”)北麓向東南連綿的一小片沙漠。依距合剌·合勒只惕不遠,《秘史》稱“者者額兒溫都兒山后的別兒客·額列惕”來看,與地理位置相符。此外,還有兩種依據:其一,“呼圖勒敖包”以南,“博日和音滿哈”、“博日和”西南不遠處,有一小片孤立的沙漠,叫做“札木亥音滿哈”。古時,札木合可能駐過此地而得名吧。其二,“呼圖勒敖包”北有名為“古日班烏蘭”的沙漠。尹湛納!肚迨费萘x》載:“王汗正逃跑中,沙漠荊棘及烏蘭滿哈中冒出溫都兒車臣、兀勒忽準泰之軍喊殺而至”⑥尹湛納希所說“烏蘭滿哈”地名至今仍未變,就是一個佐證。再者,《蒙古秘史》、《圣武親征錄》都有記載,王汗與桑昆父子二人曾駐此地。更何況,消滅克烈部的“者者額兒·溫都兒之戰”曾經就在這里進行。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479頁:“…遷移到者者額兒·溫都兒山后的別兒客·額列惕地方,你勒合·桑昆那里…”。

                ② 巴·巴嘎那蒙譯:《圣武親征錄》,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第30頁。

                ③ 多!睹晒攀贰,內蒙古民族出版社,呼和浩特,1988年,第95頁。

      ④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557頁,注⑤。

                ⑤ 別勒古訥臺·納·布和哈達:《錫林郭勒地名傳說》,內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爾,2004年,第226頁。

                尹湛納希:《青史演義》,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1年,第841頁。

       

      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har halʤan ələt](第170、200、208、214節):亦名合闌真、阿蘭塞。該地為成吉思汗與王汗作戰的著名的“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的戰場。本次戰役中窩闊臺、桑昆都受了傷,雙方傷亡很大。戰后成吉思汗退至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王汗于忽剌安·不魯合惕附近休整,最后在“者者額兒·溫都兒之戰”中敗亡。關于“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地理位置,拉施特在《史集》中寫道:“合蘭真沙陀在女真邊界之東、距兀勒灰河不遠”。

      《蒙古秘史》、多!睹晒攀贰、《圣武親征錄》等作“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合蘭真沙陀”、“合蘭只之野”。

      《元史·本紀》載,“合撒兒來會后,汪可汗兵至,上與汪可汗戰于合蘭真沙陀…”。③

      拉希彭楚克《水晶念珠》謂之:“哈拉真之地”,④尹湛納!肚迨费萘x》作“哈喇哈勒只納”、“哈喇只納達巴”等。⑤

      那么,“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究竟在哪里?對此,學者們的看法各不相同。策·達木丁蘇榮將此地作“哈日哈勒真-阿里亞圖”。呼·佩爾列謂:“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疑在諾木爾克河交匯處以下。例如,浩欽額勒蘇、呼仁額勒蘇、烏達爾圖額勒蘇、邁拉圖額勒蘇的某一處!雹

      賽熙亞樂在《成吉思汗史記》中說:“據說,哈拉哈河下游有‘努蘭額勒蘇、烏達賴圖額勒蘇、邁拉圖額勒蘇’等多處沙地。因而古代的‘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也當在此地。這次戰役,丁祥斌在《成吉思汗之歌》中載為‘合蘭真’。這是對‘哈日-哈勒金-額勒蘇’的訛譯!雹

      王國維在《圣武親征錄》注釋中說,賽溫都爾山東南“有哈奇爾河,則所謂合蘭只之野”。又說:“今烏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烏蘭嶺。其東北有衣蘭布虎圖山。其地正當遼、金慶州之北、金之外堡。當沿此山脈置之。殆所謂阿蘭塞也,其東北連山有盔騰嶺,盔騰山其下即此。役戰地所謂闕亦壇之野也。稍西有哈奇爾河,則所謂合蘭只之野…”。⑨

      王國維在注釋中將“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同“烏蘭達巴”、“阿里亞音寶格達”、“灰騰(闊亦田)”“哈察爾高勒”(似為呼吉爾,那仁乃高勒——引者)聯系起來,認為這次戰役發生在烏珠穆沁境內是非常準確的。成吉思汗進行的“闊亦田之戰”亦發生在這一帶。

      這里他將“烏蘭布日哈德”河誤以為“哈奇爾河”(呼吉爾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蒙古秘史》地名研究的深入,一些烏珠穆沁籍學者研究涉及本地的《秘史》地名,提出獨到的見解。

      波·都古爾認為:“將歷史地名合剌·合勒只惕與現地比較看,似可認定,合剌·合勒只惕即位于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河南岸之呼熱圖淖爾公社的哈拉真隔壁(哈拉吉音隔壁)。⑩

      高·阿日華認為:“橫穿西烏旗中部的嘎亥沙漠南至高日罕汗山陰,繞高日罕汗烏拉西山洼而過,大大小小沙漠各自都有稱呼,高日罕汗烏拉山陰有叫哈日額日格、哈拉真滿哈的沙漠,其西北光禿沙丘稱‘哈拉真寶道’、北邊的沙丘叫‘哈日少榮’。高日罕河在高日罕山北的那一段叫‘哈日烏蘇,將這里的艾勒(自然村)叫‘哈日烏蘇乃艾勒。從上述嘎亥額勒蘇(沙漠)到‘哈日’、‘哈日哈拉真’等名,均與史書所載“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相同。顯然這是該名的略稱…。他認為“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在西烏旗境內,與波·都古爾所指稍偏西。巴·扎丹巴認為,位于今東烏珠穆沁旗翁袞蘇木所在地“烏蘭滿哈”以東67里地的毛德圖奧瑞為“卯·溫都兒”,王汗追上成吉思汗,展開晝夜激戰,桑昆臉部受傷,窩闊臺頸部受傷之地即卯·溫都兒與合剌·合勒真·額列惕之間的“因扎干河流域地帶”。

      烏珠穆沁籍三位研究者在這次戰役發生在烏珠穆沁東南這一點上看法一致。至于具體戰場看法各異:一個認為在烏蘭布日哈德,一個認為在高日罕河流域,另一個則認為在因扎干河流域。而對“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是今呼熱圖淖爾蘇木境內的“哈拉真隔壁”,波·都古爾、巴·扎丹巴等看法一致。

      “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發生在“烏蘭布日哈德高勒”下游、今“哈拉真戈壁”一帶!肮娓瓯凇保|經118°、北緯45°)位于呼熱圖淖爾蘇木阿日斯朗圖嘎查駐地,其北部與東部都沙地連綿。這便是古代“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傳說,從前在這片沙漠中曾有名叫“哈勒鎮滿哈”的沙漠,F在這片沙漠統稱“恒格日格沙漠”。傳說,薩滿教巫師棄鼓而逃(恒格日格,鼓),因名。

      那么,認為“哈拉真戈壁”為“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的依據是什么?

      其一,保留著“合剌只惕”、“哈拉真”、“哈拉只納”等古名。

      其二,該地周圍有沙漠、平川、河流,與“額列惕”(沙漠)、“客額里”(平川、原野)地名相符。

      其三,與王汗往返線路相符!睹晒琶厥贰份d,“沿著卯·溫都兒山前,經過忽剌安·不魯合惕,揚起塵土,王汗追襲而來”。13卯溫都兒山位于上述哈勒鎮西南,沿著山陽經忽剌安·不魯合惕(布日哈德高勒)而來的塵土恰好在戈壁灘放馬人的視野中。打完戰,王汗軍回師,“敵人沿著卯·溫都兒山前,朝著忽剌安·不魯合惕方向揚起塵土退去”。14這說明王汗往返路就在一條線上。因而不可能在“高日罕”或“因扎干”河流域來回作戰。再者,這次戰役是王汗追擊成吉思汗引起的。

      其四,與戰后成吉思汗經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到答闌·捏木兒格思的撤退線路相符。失魯格勒只惕河(色也勒吉河)由北而南匯入烏拉蓋河的交匯點與上述“哈拉真戈壁”很近。正因如此,受到重創的成吉思汗軍經失魯格勒只惕、兀勒灰兩河流域緩慢進入答闌·捏木兒格思。

      其五,“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后,王汗也未走多遠!妒ノ溆H征錄》載:“上與汪可汗戰于合蘭真沙陀之后,汪可汗居于只感忽廬之地”。這個“扎罕葫蘆”即今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的“吉干乃努拉”。

      當年秋天,王汗仍游動于烏拉蓋河南“者者額兒·溫都兒”(呼圖勒敖包)、“別兒客·額列惕”(博爾和音滿哈)、“札木亥音滿哈”時,成吉思汗突襲并消滅了王汗。

       

      注釋:① 額爾登太、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493頁:“此日,過了中午,太陽偏西時,到達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停下休息”第642頁:“…與客烈亦惕部交戰于合剌·合勒只惕地方…”,第697頁:“你的功勞是,在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地方與客烈亦惕部人交戰時…”,第717頁:“…孛羅忽勒與客烈亦惕交戰于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時…”。

      ② 多桑:《蒙古史》,第97頁,注釋①

      ③ 《圣武親征錄》,第107頁。注:﹝140

              ④ 呼和溫都爾校注、拉西彭楚克著:《水經念珠》,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5年,第45頁。

      ⑤ 尹湛納希:《青史演義》第825頁。

      ⑥⑦⑧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第362頁,見“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注釋。

      ⑨ 《圣武親征錄》,第96、97頁,注﹝98

      ⑩⑪⑫納·布和哈達編:《烏珠穆沁研究》,內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爾,2006年。

      ⑬⑭《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493、494頁。

      《圣武親征錄》,第41頁。

       

              闊亦田[kɵjitən] (143節、147)①: 1202壬戌年秋末冬初,札木合聯盟軍大戰鐵木真、王汗于闊亦田而潰敗,史稱“闊亦田之戰”。

               對這次戰役,多數學者在以下幾點看法一致。

         一、成吉思汗與王汗伐札木合而出兵開往客魯連河。

                二、在額捏堅·歸列禿設置了一個哨望處,其前在扯克徹兒設置了一個哨望處,又其前在赤忽兒忽設置了一個哨望處。

               三、從赤忽而忽哨望處有人來報告敵人來了。與敵方說定明日開戰。

               四、次日在闊亦田交戰。

               拉施特《史集》載,王汗與成吉思從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退入兀惕乞牙古邊墻。

               《圣武親征錄》載,“上與汪可汗自兀魯回失連真河移軍入塞”。②

               《圣武親征錄》又載,“亦剌合亦入塞會我兵擬戰,置輜重他所。上與汪可汗倚阿蘭塞為壁,大戰于闕亦壇之野!雹蹚囊陨嫌涊d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一是成吉思汗與王汗兵在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河南岸。另一則是成吉思、王汗、桑昆的兵以兀惕乞邊墻作掩護作戰。故當在古“寶日賀日木”(邊堡)以南。

               換言之,位于失魯格勒只惕河以南、以阿蘭塞(兀惕乞牙舊墻道)作掩護而戰的“闊亦田”當在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河以南、名為兀惕乞牙的阿蘭塞之北或附近。

               那么,研究“闊亦田之戰”的學者們的看法又如何呢?

               洪鈞:“蘇尼特左翼旗東北四十里的寒山蒙古語叫灰騰,疑即古‘闊亦田’”。④

               屠寄:“距呼倫貝爾防城南二百三十里的奎騰河流域”⑤

               呼·佩爾列:“據距離近而言,疑即鄂嫩河間名為灰騰紹蘇的地方”。⑥

               王國維:“案《夢溪筆談》,遼與北方部族以夜來山為界。今烏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烏蘭嶺。其東北有衣蘭布虎圖山。其地正當遼、金慶州之北、金之外堡。當沿此山脈置之。殆所謂阿蘭塞也,其東北連山有盔騰嶺,盔騰山其下即此。役戰地所謂闕亦壇之野也!雹

               劉金鎖:“‘闊亦田’之地在東烏珠穆沁旗境內!雹

               波·都古爾:“闊亦田之戰發生地不是別處,正是今東烏珠穆沁旗東南邊的烏拉蓋、色野勒吉兩河南連綿的大山之陰的名叫巴彥基拉的地方。該地原名為灰騰吉拉。這條深溝自烏拉蓋河南的高云山東山洼,經古日班哈布其拉、特格希查干哈達之陽,與古灰河接合。舊札薩克旗人稱其為‘毛鬧海吉拉’。從前自灰騰吉拉匪徒進犯,騷擾烏珠穆沁左翼旗,故該旗札薩克貝勒諾顏仁欽忠乃于1900年改‘灰騰’為‘巴彥’,沿用至今!雹

               巴音巴特爾在論文“關于闊亦田之戰發生地”認為:“即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與西烏旗交界的阿里雅紹榮及呼蘇臺罕烏拉南、巴彥溫都爾蘇木瑪拉嘎達巴北的灰騰烏拉山,東經119°1398,北緯44°5528,海拔1490。

               位于高格斯臺罕烏拉山西部的這座山西接巴林左旗烏蘭達巴,距烏拉蓋河200公里,距邊堡以北45公里。從灰騰東邊往南行至60公里,可達紫墻廢墟。自瑪尼圖紫墻以北十余里有古壘痕跡。其西邊坡下有一條由南而北的通道,疑自古有之。

               作者認為,將以上信息同文獻與參考書比較看,1202年的闊亦田之戰可能發生在這里”。⑩

               據考,王國維、劉金鎖、巴彥巴特爾等人所考“闊亦田之戰”地理位置很正確。因為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珠》載:“成吉思、王汗等商定依阿剌山,戰拆答川而宿營”。11所謂“阿剌山”即今“阿里雅紹榮”(東經119°、北緯45°)!鞍⒗镅乓舨碱D”又位于其北。拆達川即“阿里雅音柴達木”、“阿里雅烏蘇”。毋庸置疑,這次戰役就是依“阿里雅音布頓”、“阿里雅音柴達木”,戰于其南的“闊亦田”。

               注釋:① 額爾登太、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院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398頁:“第二天抵達,在闊亦田與敵對陣…”,417頁:“…在闊亦田對陣作戰時…”。

      ②③ 《圣武親征錄》,第29頁。

      ④⑤⑥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第350、351頁。

      ⑦ 《圣武親征錄》,第96、99頁。

      ⑧⑨ 《烏珠穆沁研究》,第418頁。

      ⑩ 《中國蒙古學研究》雜志,2006年,4期,第7頁。

      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珠》,第41頁。

       

      ·溫都兒[maʊ ʉndʉr]170節、173節)①:今作“毛溫都爾”

                       1203癸亥年“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時王汗軍往返經此(鐵木真曾派出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此擔任后哨)!妒ノ溆H征錄》作“莫運都兒山”

      呼·佩爾列認為“卯·溫都兒”“位于哈拉哈、努木爾格兩河之間”。③

                       屠寄:《蒙兀兒史記》載:“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南四十三里有漠海恩都爾即這次戰役的戰場‘卯溫都兒’,八十二里有‘烏蘭布通’,即‘烏蘭布日噶德’!雹

               李澤芬說:“卯溫都兒山即今罕烏拉”,卻把罕烏拉位置標記在呼倫淖爾西北、滿洲里西南不遠處。⑤

               《圣武親征錄》中王國維注釋:“今烏珠穆沁右翼旗之南有烏蘭嶺,…三音溫都山即莫運都兒山也⑥又說:“洪侍郎謂即克什克騰旗西南四十三里之漠海恩都爾。然其地偏南,不當汪可汗進兵之路。丁氏謙謂卯危溫都兒即烏珠穆沁右翼旗之三因溫都山。蒙古語卯危,歹也。三因,好也。后人惡其名惡,以美名易之。其說言之成理,于地望亦合!雹哧P于“卯·溫都兒”山,烏珠穆沁籍學者波·都古爾、巴·扎丹巴、高·阿日華等撰寫論文,認為位于不同位置的三個“卯·溫都兒”為“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中的“卯·溫都兒”。這三個“卯·溫都兒”為:

               一,位于今西烏珠穆沁旗原寶日嘎斯臺蘇木境內的“巴彥溫都爾”。(波·都古爾)

               二,位于今東烏珠穆沁旗文貢蘇木境內的“烏蘭滿哈”。(巴·扎丹巴)

               三、位于今西烏珠穆沁旗高日罕汗烏拉…(高·阿日華)

               那么,這三座“卯·溫都兒”山,究竟哪一座是《蒙古秘史》中載為“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戰場的“卯·溫都兒”山呢?

               根據王汗進軍路線、成吉思作戰、設哨之地、戰后成吉思與王汗撤軍方向及仍保留著古名等情況來分析,波·都古爾所說的位于寶日嘎斯臺河流域的“賽溫都爾”(實為巴彥溫都爾——引者)正是當年的“卯·溫都兒”。這與王汗軍隊“沿著卯·溫都兒山前經過忽剌安·不魯合惕,揚起塵土(沖來)”相吻合。

               烏蘭布日罕圖山位于卯·溫都兒山東南近處,源于其北麓的布日哈德河流沿“卯·溫都兒”東麓北流,經哈勒真戈壁,穿過沙漠匯入烏拉蓋河。所以在哈勒真戈壁(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南放馬的人發現沿“卯·溫都兒”山前,經布日哈德河而來的騎兵所揚起的塵土是合乎邏輯的事情。

               再者,成吉思汗不也是前一天半夜聽到消息后乘夜朝東北方向出發,“沿著卯·溫都兒山背后行進,依靠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后面擔任后哨,設置了哨望所而行進,第二天,過了中午,太陽偏西時,到達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停下休息…”的嗎?!當時成吉思汗的部隊也駐在離王汗不遠之處且彼此都在沿金界壕的伊里山(烏珠穆沁人稱阿里雅山)一條線上。遂得到王汗將要來進攻的消息后,趕在前面,指向烏拉蓋色也勒吉河,到達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停下休息時王汗追趕而來交戰的。

               成吉思汗連夜動身,令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后面擔任后哨。但從“卯·溫都兒”哨望所未送來王汗將要襲擊的消息,《秘史》載此事為“若未看到那些揚起的塵土,就很危險”來看,顯然,待到中午王汗軍隊仍未來追擊,成吉思汗就已將哨兵撤了下來了。

               據《秘史》載,“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發生在布日哈德高勒河流域。而且是一方移地后,另一方追擊而戰的。

               在此次戰斗中雙方均有重大傷亡(王汗方桑昆臉部受傷,成吉思汗方有忽亦勒答兒、斡闊臺重傷),勝負未果,成吉思汗撤往烏拉蓋色也勒吉,進到答闌·捏木兒格思;王汗“沿著卯·溫都兒山前,朝著忽剌安·孛魯合惕方向退去”。說布日哈德高勒河(又名寶日嘎斯臺高勒河)流域的“賽溫都爾”為“卯·溫都兒”的又一條依據是:據當地歷史研究者班達拉格齊老人對筆者講:“該‘巴彥溫都爾’原名為‘賽溫都爾’,更早時候為‘卯·溫都兒’,嫌不吉利改為‘賽溫都爾’。解放后該地建場,改‘賽溫都爾’為‘巴彥溫都爾’,為寶日嘎斯臺場的一個分場。此后未改名,現為巴彥溫都爾嘎查。但該地帶“卯”的地名至今仍在背面的小山丘上,當地人稱“卯額木音陶勒蓋”。這個地名或許與某壞女人有關而稱高地(溫都兒)為‘卯·溫都兒’(或‘卯額莫音溫都爾’),稱旁邊的小山坡為‘卯額木音陶勒蓋’吧!”

               2007年夏,筆者向唐斯克嘎查牧民道·納森孟克打聽:“有卯額木陶勒蓋這個地方嗎?”他不但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個地方,還說:“古人取地名時,觀察地形地貌特征很細致。那個地方的山很象頭朝北兒仰臥的女人!~木音陶勒蓋’(意為壞女人的頭)正好處在頭部;蛟S是這個原因,得名‘卯額木音陶勒蓋’吧?其南面的山頭現名‘巴彥溫都爾’,傳說原來叫‘卯·溫都兒’”。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93頁:“…連夜動身,沿著卯·溫都兒山背后行進。在卯·溫都兒山背后,依靠兀良合惕氏人者勒篾·豁阿在后面擔任后哨,設置了哨望而行進”。第506、507頁載:“敵人沿著卯·溫都兒山前,朝著忽剌安·孛魯合惕方向揚起塵土而退去”。

                ② 《圣武親征錄》,巴·巴嘎那蒙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呼和浩特,第32頁。

                ③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495頁,注⑥

      ④⑤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361、369頁,                     注:﹝73

      ⑥⑦ 《圣武親征錄》,第95頁,注﹝98﹞、第99頁,注﹝112﹞。

       

               失魯格勒只惕[ʃilʉgəlʤit](第153、173節)① :該河現名色也勒欽高勒。這條河中游有名為“色也勒吉音寶格達”的山。該河名與“索岳爾濟山”名有關。

               《蒙古秘史》作“失魯格剌勒只惕”,多!睹晒攀贰纷鳌拔衾招g亦術惕”②、“撒魯的勒只惕”。③

               《圣武親征錄》作“失連真河”。④

               古籍中該河與“兀勒灰河”同出,作“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

               1202壬戌年,成吉思汗戰塔塔兒于答闌·捏木兒格思,把他們軀干到“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擄掠了他們的部眾。同樣,1203年夏,成吉思汗在“合剌·合勒只惕·額列惕”之戰后是溯兀勒灰·失魯格勒只惕河而上,進到了答闌·捏木爾格思地方。

      關于失魯格勒只惕河的位置,呼·佩爾列認為在“哈拉哈、諾木日格兩河附近”。⑤王國維謂之“即今鄂爾渾河與鮮吉爾河”。⑥屠寄根據《大清一統志》附圖等,認為失魯格勒惕為圖上的‘色野爾濟河’或‘蘇攸勒齊河’,即‘色也勒欽高勒’的別音。⑦這是非常正確的。

      今色也勒欽河地理位置為東經119°20′,北緯46°30′。源于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的賽罕嘎其嘎山,流向西南,經格德爾格沙漠之東、古日班賽罕西山洼、賀斯克烏拉山之西、色業勒吉華呼舒山間平地、阿日善古如西山洼略折向西,色業勒吉浩雅爾寶格達山東麓,繞查干陶布格折向西南,沿哲格斯、奔達爾川流經準哈布塔蓋東山洼、巴彥額日和圖西山洼折向南,經翁根毛都注入烏拉蓋河。⑧全長98公里,流域1992平方公里。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德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43頁:“在答闌捏木兒格思地方與塔塔兒人廝殺,擊敗他們,把他們驅趕到兀勒灰河、失魯格勒只惕河,驅趕在一起,擄掠了他們的部眾”第507頁:“動身出發,溯兀勒灰河、濕魯格勒只惕河而上,進到了答闌·捏木兒格思”。

      ②③ 多桑:《蒙古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8年,第93、97頁。

      ④ 《圣武親征錄》,巴·巴嘎那蒙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第32頁。

      ⑤⑥⑦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第349頁。注﹝68

      ⑧ 《清代烏珠穆沁左翼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呼和浩特,第186頁。

       

      帖兒速惕 [tərsʉt] (150): 《蒙古秘史》載:“其后,成吉思汗在帖兒速惕地方時,客列亦惕部人札合·敢不來做他的友伴”。呼·佩爾列:“該名似為‘特勒蘇德’,可能是指鄂爾渾河古日班特勒蘇德”。②

      達·策仁蘇德納木在《蒙古秘史譯注》中作“德日斯圖”③。

      1202年冬,成吉思汗消滅泰亦赤兀惕部后駐營于此。

      這個帖兒速惕(德日斯圖)之地即今東烏珠穆沁旗道特淖爾鎮境內的“道特淖爾湖”。該湖原名叫“德日斯圖淖爾”。

      道特淖爾(即德日斯圖淖爾)原為烏珠穆沁左翼旗西界。對此,清代史籍中寫道:“西達德日斯圖淖爾(即指今道特淖爾湖),一百一十五里接烏珠穆沁右翼旗界”。④

      烏珠穆沁左翼旗“上報冊”載:“…本旗西以德日斯圖淖爾接親王旗界”。⑤

      原烏珠穆沁左翼旗道布登公之子、管旗章京照特巴、歷史研究者達爾哈等人的回憶中寫道:“從此朝北,經恩格爾額布都格、布日罕太敖包轉向東北,經甘珠爾朝倫阿日斯楞、奔本塔拉、特日格圖戈壁西邊、拉格音浩來、查干達楞、溫根布日嘎斯、阿格塔音呼都嘎、波日音照、德日斯圖淖爾涉烏拉蓋河,北經烏蘭溝、巴潤烏蘭陶勒蓋、波仁陶布格、額爾登陶勒蓋、伊和努拉、查布其爾崗嘎圖音查干陶布格、翁圖音查干陶布格、哈日布朗、洪枯爾音照、奔本其和臺北接努和圖花”⑥。

      張穆:《蒙古游牧記》中載烏珠穆沁右翼旗旗界為:

      “牧地有音札哈河流入于沙,有胡魯古爾河,注于阿達克諾爾,東至達賴蘇圖諾爾、烏蘭哈達,百五十里接左翼旗界…”。⑦這里的“達賴蘇圖諾爾”即“德日斯圖淖爾”。

      改“德日斯圖淖爾”為“道特淖爾”與17世紀察哈爾布爾尼王反清起義傳說有關。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3頁:“其后,成吉思汗在帖兒速惕地方時,客列亦惕部人札合·敢不來做他的友伴”。

      ②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432頁,注釋①

      ③ 達·策仁蘇德納木《<蒙古秘史>譯注》,民族出版社,北京,1993年,第116頁。

      ④ 波·都古爾:《烏珠穆沁歷史文獻》,第103頁。

      ⑤⑥⑦ 《清代烏珠穆沁左翼旗》,第146、159頁。

       

      禿勒勤·扯兀惕[tʉlkinʧəʼʉːt](第190節)①: 消滅克烈亦惕部后,成吉思汗在帖篾延·客額里圍獵之地。

      《二十一卷本詞典》:“將獵物分散驅趕曰‘禿勒合麥’”。②因而“禿勒勤·扯兀惕”似指古人圍獵時圍攔驅趕獵物,使之驚嚇而摔落的懸崖。

      今東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境內的“阿日本古日班唐哈達”(又稱“阿日奔古日班夏哈”,東經116°,北緯45′)是古代的“禿勒勤·扯兀惕”。這是古代蒙古人合圍驅趕黃羊,使之驚嚇掉落的懸崖。也就是成吉思汗合圍的“禿勒勤扯兀惕”。

      “唐哈達”是緩坡連綿,突然臨近懸崖,使被合圍的獵物飛落的地方。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在此圍獵,捕獲很多黃羊。傳說,從前這里古人立起的巨石障礙物連綿幾十里。

      在唐哈達附近,有好幾處傳說與成吉思汗有關的地方。因此,有可能成吉思汗曾圍獵此地。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9年,第579頁:“成吉思汗正在帖篾延·客額里圍獵,合圍于禿勒勤·扯兀惕地方…”。

      ② 《二十一卷本詞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年。

      帖篾延·客額里(190_) :1204年春,成吉思汗正在帖篾延·客額里圍獵,合圍于禿勒勤·扯兀惕時,汪古惕部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的使者月忽難來成吉思汗處,帶來乃蠻部塔陽罕要來襲擊的消息的地方,即此。

      成吉思汗聽了使者轉告的話之后,就在圍獵地召集忽里勒臺,商議如何對付乃蠻的計策。多數那顏們都說,現在是春天,我們的馬瘦,等到秋天喂肥了馬再出戰吧。斡赤斤那顏與別勒古臺那顏表示堅決反對,力主立即出征。成吉思汗同意別勒古泰那顏的建議,決定應戰乃蠻,立即停止圍獵,從阿卜只合·闊帖格兒起營,到合勒合河的斡兒訥兀地方的客勒帖該·合答駐下,做討伐乃蠻部的戰前準備。

      該地,《史集》、《蒙古秘史》作“帖篾延·客額里”。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珠》載:“是時,鐵木真征服客列亦惕國,圍獵于帖篾格禿之地,頒布法令,廢黜主兒扯岱,揚威名而回宮!雹

      《圣武親征錄》載:“成吉思汗滅王汗,是年冬獵于帖篾延客額里,降旨整兵回龍宮!雹邸凹鬃萤z1204﹞春,大會于帖麥垓川,議伐乃蠻…”④

      對于成吉思汗曾經圍獵和進行忽勒里臺的地方,學者們持有不同的看法。

      呼·佩爾列:“帖篾延·客額里疑在哈拉哈河以北”⑤

      屠寄:《蒙兀兒史記》載:“新繪制的黑龍江地圖上,呼倫貝爾防城南三百六十里里處有特默特尼嶺,嶺南有一條十多里長的同名山溝。其間大小圖喇爾河流向西南,匯入哈拉哈河。此‘特默特尼’即‘帖篾延’的變音”。⑥

      王國維在《圣武親征錄》校注中寫道:“上既滅汪可汗,是冬大獵于帖麥該川,宣布號令振旅,歸龍庭”。甲子(1204年)“春大會于帖木該川,議伐乃蠻…”。⑦

      載入《蒙古秘史》的古代“帖篾延·客額里”即今冬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境內的“特默根薩麥”、“特默根高勒”(東經116°,北緯45°)。該地又名“特默根哈達”或“準薩麥”。

      “特默根薩麥”是以“特默根哈達”、“特默根高勒”為名的準薩麥泛稱。

      從西邊繞過特莫根哈達折向東的河叫“特莫根高勒”!疤啬呃铡、“渾都倫高勒”、“特日格圖高勒”現統稱“準薩麥高勒”(東薩麥河)。這三條河匯流后沿著禿莫圖(萬戶)線北流。該河下游有“禿莫圖”、“圖布敖包”。傳說,在這座圖布敖包上,古代蒙古人常舉行會盟。

      “特默根薩麥”有座山叫“圖莫圖”。據老人們傳,“禿莫圖”山附近曾居住古代某萬戶長。從山的附近發現了很多石人。

      古時的“帖篾延·客額里”、“特默根高勒”、“特默根薩麥”是如何變為現在的“薩麥”的呢?其因如下:

      傳說從前,“帖篾延客額里”之地河流縱橫,牧草繁茂,奶牛產奶量很高,每天擠奶三次。于是人們圖吉利,將帖篾之名改稱東、西、中三個“薩瑪蓋”。久而久之,撒瑪蓋音變為“薩麥”了。

      說“特默根薩麥”為“帖篾延·客額里”的又一依據是,如呼·普日來所說該地應在哈拉哈河西北,而且必須近于“阿卜只阿·闊迭格里”。從成吉思汗當年在此過冬,圍獵于“帖篾延·客額里”來看,兩地理應相距不遠。我們所說的這兩個地方相距不過騎馬半天的路程。所以說,“特默根薩麥”就是“帖篾延·客額里”。

      再者,成吉思汗足及“阿卜只阿·闊迭格里”、“帖篾延·客額里”,從當地有關成吉思汗的傳說中也可得到證實。

      阿保機查干敖包圖“旁邊的“推日木”曾有成吉思汗馬蹄印石。

      傳說,成吉思汗駐在這里時曾在洪格爾敖包、溫堆敖包拉長繩索擠馬奶,喝馬奶酒。由于這個緣故,喝敖楞霍布爾水長大的人能成為好搏克,馬會成為快馬。

      又傳,位于薩麥蘇木巴彥霍布爾境內的敖楞霍布爾(又名吉仁寶拉格)是成吉思汗大軍宿營時挖出六十口灶,灶口涌出泉所致。

      從前,成吉思汗扎營于此地,獵往寶格都烏拉山。敖楞霍布爾中段有一片灌木叢土崗,叫“查干鬧海圖”(白狗地)。傳說這里是成吉思汗的獵狗窩,其中有一條瘸腿白狗守窩留在這里,因名。

      巴潤薩麥額布根敖包西南、河東坡上有塊巖石,人稱其為成吉思汗打結的長劍。傳說這里曾打造御用兵器。

      呼吉爾臺附近有一座叫成吉思汗拴馬駒樁的“吉勒哈達”(拴馬石樁),方井東南土崗叫做成吉思汗發酵馬奶之地。11

      注釋: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79頁:“成吉思汗正在帖篾延·客額里上圍獵,合圍于禿勒勤·扯兀惕時,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所遣使者月忽難前來轉告…”。

      呼和溫都爾校注、拉西彭楚克著:《水晶念珠》,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頁。

      ③④ 《圣武親征錄》,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3頁。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580頁,注釋

      賽熙亞樂:《成吉思汗史記》,第374頁,

      《圣武親征錄》,第109頁,注釋﹝146

      ⑧⑨ 納·布和哈達、崗根其其格:《錫林郭勒地名傳說》,第136、137頁。

      納·布和哈達采訪薩麥蘇木敖勒扎老人記。

      扯克徹兒[ʧəgʧər](第61、67、94、142節):這是山名,《秘史》中幾度出現。

      最初,鐵木真九歲時,其父也速該·把阿禿兒把他帶到他母親訶額侖的娘家斡勒忽訥兀惕部去,向他的母方親族聘娶姑娘,途經扯克徹兒、赤忽兒忽兩山之間時,遇見了翁吉剌惕部人德·薛禪。其后,也速該·把阿禿兒把兒子留在德·薛禪家“做女婿”,歸途中走到扯克徹兒附近的失剌·客額列遇見塔塔兒部落人正在舉行宴會,塔他兒人給他飲食中下毒藥。也速該在路上覺得身體不好,走了三天,回到自己家中,不久身亡。

      第三次,德·薛禪住在扯克徹兒、赤忽兒呼之間時鐵木真同別勒古臺一起去尋找岳父德·薛禪,完成了與孛兒帖的婚禮。最后一次,鐵木真同王汗伐札木合(即闊亦田之戰)時在額捏堅·歸列禿設置了一個哨望處,又在扯克徹兒設置了一個哨望處!妒ノ溆H征錄》載:“冬,汪可汗居于忽八海牙兒,上駐軍于徹徹兒山”。又“汪可汗、上先遣騎乘高覘望于捏干貴因都、徹徹兒、赤忽兒黑諸山”

      王國維:“據<秘史>,地在克魯怯綠連河側而有翁吉剌、塔塔兒人雜居,則當在河之下游也”。④又說:“此三山均在克魯倫河左右!雹

      呼·佩爾列:“顯然,扯克徹兒山在克魯倫河下游、貝爾湖流域…”。⑥

      那么,德·薛禪所在的翁吉剌惕部所居扯克徹兒山究竟在哪里?

      要考《蒙古秘史》扯克徹兒山的位置,首先要考慮到扯克徹兒、赤忽兒忽二山為翁吉剌惕部牧地。

      翁吉剌惕部原屬遼朝,后附金,居于克魯倫河、哈拉哈河、烏拉蓋河流域及長城之北。今赤峰市可什克騰旗及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南部為古翁吉剌惕部所居。所以,當時德·薛禪所住仍為興安嶺一帶。

      再者,應按成吉思與王汗進軍路線哈流圖-額捏堅·歸列禿-扯克徹兒-赤忽兒忽-闊亦田由北而南的方向去找。

      如果我們按以上兩個條件去推斷“闊亦田之戰”發生在烏拉蓋河以南、金邊墻以北,“阿里雅山”附近的話,位于成吉思汗與王汗所設第二個哨望處的扯克徹兒山,即赤忽兒忽以北、烏拉蓋河中游之北,失魯格勒只惕河下游的今東烏珠穆沁旗境內的察布齊爾山(東經118°,北緯45°)。察布齊爾努拉(連綿的山)附近有“察布齊爾音紹榮”、“察布齊爾音古日班達巴”。察布齊爾山溝延伸至烏拉蓋河。察布齊爾山與赤忽兒忽山處在直線位置上,而且兩座山之間水草豐美,宜于牧放,尤其適合于牲畜過冬春。

      《圣武親征錄》所載“上與汪可汗戰于合蘭真沙陀之后,汪可汗居于只感忽廬之地”⑦恐即今察布齊爾以西“吉干烏拉”、“吉干乃努拉”。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115頁:“走在路上,走到扯克徹兒、赤忽兒忽二山之間時,遇見了翁吉剌惕部人德·薛禪”,第128頁:“也速該·把阿禿兒走到扯克徹兒山附近的失剌·客額列遇見塔塔兒部落人正在舉行宴會,由于口渴沒,他在宴會處下了馬”,第215頁:“翁吉剌惕人德·薛禪住在扯克徹兒、赤忽兒忽兩山之間”,第394頁:“其前在扯克徹兒設置了一個哨望處”。

      ②③ 《圣武親征錄》,巴·巴嘎那蒙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79,26、29頁。

      ④⑤ 《圣武親征錄》,第92-95頁,注釋 ﹝80﹞、﹝97﹞。

      ⑥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396頁,注釋⑥

      ⑦ 《圣武親征錄》,第41頁。

       

      扯克徹兒·失剌·客額列[ʧəgʧər ʊːn ʃira kəʼər] (第67節)①此為也速該·把阿禿兒將兒子留在德·薛禪家,返回途中進塔塔兒人的宴會被害之地。該地即今察布齊爾群山間的“察布齊爾音花”。烏珠穆沁口語中“花”指“失剌”。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80年,呼和浩特,第128頁:“也速該·把阿禿兒走到扯克徹兒山附近的失剌·客額列遇見塔塔兒部落人正在舉行宴會,由于口渴沒,他在宴會處下了馬…”。

                赤忽兒忽[ʧihʊrhʊ] (第61、94、142節)①:也速該·把阿禿兒初見德·薛禪,鐵木真同別勒古臺去娶孛兒帖·兀真;成吉思汗在“闊亦田之戰”前設第三個哨望所之地,即此。

      據文獻載,該哨望所當在烏拉蓋河以南、金界壕以北,距闊亦田很近的地方。̝

      具備以上幾個條件的是今西烏珠穆沁旗境內的“阿日查古爾!、“額布爾查古爾!保|經118°,北緯45°)二山,海拔1014·8。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7年,第115頁:“走在路上,走到扯克徹兒、赤忽兒忽二山之間時,遇見了翁吉剌惕部人德·薛禪”,第215頁:“翁吉剌惕人德·薛禪住在扯克徹兒、赤忽兒忽兩山之間”,第394頁:“其前在扯克徹兒設置了一個哨望處…從赤忽兒忽哨望處有人跑來報告說,<敵人來了>”。

          (第116、185節)者者兒·溫都兒[ʤəʤəʼər ɵndɵr]1203年春,札木合等遷來,挑撥桑昆與成吉思汗作戰;當年秋天成吉思汗突襲并消滅克烈亦惕部的“者者額兒·溫都兒之戰”,即此。

      《蒙古秘史》、多!睹晒攀贰、《圣武親征錄》所載略同。成吉思汗派遣二人冒充合撒兒使者給王汗捎話使之麻痹,進行突然襲擊,激戰三晝夜,消滅了它。

      王國維認為者者額兒·溫都兒戰場即“土拉河南之策策山…”。②

      呼·佩爾列認為“者者額兒·溫都兒”、“者者額兒·溫都侖折兒合卜赤孩”③疑距“客魯漣訥阿兒合勒茍吉”近,約有半日程之遙。

      多桑云:“者者額溫都兒山在客魯倫河西、土剌河東”。④

      成吉思汗在戰前遣使王汗約見之地即“客魯漣訥阿兒合勒·茍吉”或“阿兒合勒·茍吉”,也是從這里包圍了王汗。

      筆者未找到哈拉哈河以西有“阿兒合勒·茍吉”這個地名,而在哈拉哈河、烏拉蓋河以東倒有“阿爾嘎勒候蓋”這個地方(有“候蓋十三支流”、“候蓋高勒”、“候蓋布頓”等地),筆者認為此地即成吉思汗約見王汗之地。

      那么,成吉思汗以圍殲王汗為目的的“者者額爾·溫都兒”山在哪里?筆者認為,“者者額兒·溫都兒”即今東烏珠穆沁旗呼熱圖淖爾蘇木境內的“呼圖勒敖包”(東經119°,北緯45°)。此山海拔1024·8,為烏拉蓋河下游最高的山。這樣認為的理由是:一、與“者者額兒·溫都兒山后的別兒客·額列惕之地”相吻合!昂魣D勒敖包”東山洼的沙漠叫“別兒客”。其東南的沙漠至今仍稱“別兒客滿哈”。其二、呼圖勒敖包山后有“古日班烏蘭滿哈”,該地古名仍未變。三、呼圖勒敖包南有名為“札木亥滿哈”的孤立沙丘。四、從我們所說的“阿爾嘎勒候蓋”到“呼圖勒敖包”騎馬為半天的路程。五、客列亦惕部滅亡之前,居于烏拉蓋河、布日哈德河、金界壕一帶。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479頁:“…遷移到者者額兒·溫都兒山后的別兒客·額列惕地方,你勒合·桑昆那里去”,第555頁:“趕到者者兒·溫都侖折兒合卜赤孩,包圍了”。

      ②④ 《圣武親征錄》,第98頁。

      ③ 《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557頁,注釋⑤

       

      折兒合卜赤孩[ʤərhabʧihai](第185節)①:即位于東烏珠穆沁旗呼熱圖淖爾蘇木境內的呼圖勒敖包東邊、與別兒客滿哈緊挨的浩雅爾哈比日嘎山。山的北側至西側為谷地。

      “折兒合卜赤孩”似自[ʤira]、[ʤiran]等‘對’、‘雙’之意的古語演變而來。

      該地名有可能原為[ʤiran xabʧigai]而后來改為同義詞[xojar xabirga] 。

      注釋:① 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蒙古秘史還原注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呼和浩特,1986年,第555頁:“趕到者者額兒·溫都侖折兒合卜赤孩,包圍了…”。

      二、與歷史人物、事件有關的地名

              松根烏拉山[sœŋgin ʊːl](東經116°,北緯45°):位于東西烏珠穆沁旗交界處。烏珠穆沁人尊稱松根烏拉山為“伊和敖包”(大敖包)。傳說從前在此安葬了蒙古一名大將軍。不僅如此,山上還有好幾座供奉的敖包。因而人們認為該山名“松根”是由《秘史》中的桑昆之名音變而來。此山可能是蒙古族古老的有祭祀之山。

      禿莫圖[tɵmɵt](東經116°,北緯46°):位于東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境內!睹厥贰分杏涊d了成吉思汗編組萬戶、千戶、百戶,分封給開國功臣的史實。禿莫圖山名可能與蒙古古代某一萬戶長有關。而且這一帶古墓很多。

      巴林根高勒[baːriŋgin gol](東經116°,北緯45°):薩麥有巴林根查干敖包、巴林根高勒。這可能來自蒙古古代八鄰部。當地傳說原先八鄰部居住而稱巴林。呼·普日來報道了一條有趣的消息,他說:“兀良合等部自古以來在阿日格、巴林兩河流域繁衍生息”。他所說的巴林大概就是這條河吧。

      蒙納爾[mʊŋnar](東經118°,北緯45°):位于東烏珠穆沁旗額吉淖爾鎮境內!睹厥贰份d,合不勒汗的七個兒子中有個叫呼圖克圖蒙庫兒。拉施特·哀丁的《史集》作“蒙古兒”,王國維注釋中說:“《元史》宗室系表作忽都魯咩聶兒即此忽都圖忙納兒也”。

      蘇尼特烏拉[sɵnit ʊːl](東經118°,北緯45°):東烏珠穆沁旗額日延戈壁、烏拉蓋、道特淖爾三蘇木交界處有座小山,叫“蘇尼特烏拉”!睹厥贰分谐鹞觾禾撝用K尼特,蒙古族中也有蘇尼特這個部落名。

      哈日拉格圖滿哈[xarlagt maŋk](東經118°,北緯45°):位于道特淖爾鎮境內。傳說新廟扎倉喇嘛從該滿哈(沙丘)古墓運走幾車銀子。哈日拉格圖以西沿河臺地稱“哈日拉格圖古如”。再往西有名為哈拉阿拉克同斯圖戈壁之地。此名似由‘哈剌魯’演變而來!睹厥贰份d,成吉思汗派遣忽必來將軍出征哈剌魯,哈剌魯的阿兒思蘭汗向忽必來稱降。該地名可能來自哈剌魯部名。

      蒙格圖[mɵŋgɵt](東經119°,北緯45°):位于東烏珠穆沁旗滿都呼寶拉格蘇木。據當地老人傳,該沙丘又名蒙故圖,從前有人在此埋藏銀子,后來掘地找銀子,將這塊地變為沙丘。該地名與《秘史》中的把兒壇把阿禿兒之子蒙格圖合牙名相同。蒙格圖合牙在《秘史》中亦作蒙故圖。

      札木亥滿哈[ʤamhæːn maŋk](東經119°,北緯45°)見別兒客·額列惕注釋。

      巴爾登烏拉[bartaŋ ʊːl](東經119°,北緯45°):位于西烏珠穆沁旗巴彥花鎮境內。其東北、東烏珠穆沁旗呼熱圖淖爾蘇木境內有名為巴爾登根塔拉(東經118°,北緯45)的地方。據《秘史》,合不勒汗七子之一為把兒壇巴阿禿兒。蒙古史籍中有[bartaŋ]、[bardaŋ]、[bardam]幾種寫法。據三十三卷本《金鬘》載,合不勒汗死后,泰亦赤兀惕部首領塔卜臺出兵攻占合卜勒汗宮。其子把兒壇把阿禿兒只身迎戰,身負重傷,逃往索倫。烏珠穆沁口語中[bardam][bardaŋ]。這個地名很有趣。

               成吉思氈房遺址[ʧiŋgisiːn gəriːn bʊːʧ](東經116°,北緯45):該遺址在烏里雅斯太鎮以北、道勞陶勒蓋西坡上。是一處門坎兩邊用石塊做固定物的漂亮整齊的氈包遺址。當地人將此地珍視為成吉思汗氈房遺址,離遺址不遠的北邊壘建了敖包供奉。也有人稱之為烏珠穆沁“額布根蘇魯德”供奉之地。

      道來哈達[dʊːlɛ xad](陶來哈達[tʊːlæ xad])(東經117°,北緯46°):位于東烏珠穆沁旗巴彥霍布爾蘇木境內。其讀音與成吉思汗季子拖雷名相近。又,該旗額和寶拉格蘇木境內有名為陶里音敖包(東經116°,北緯44°)之地。

           目:

      1、巴雅爾整理還原:《蒙古秘史》

      2、都嘎爾扎布今譯:《蒙古秘史》

      3、滿倉新譯注釋:《蒙古秘史》

      4、呼·佩爾列:關于《蒙古秘史》中的地名

      5、喬吉校注:《黃金史》

      6、王國維校注:《圣武親征錄》

      7、《成吉思傳》(那·特木其勒圖油印本)

      8、烏勒吉圖校注:《古代蒙古汗統大黃史》

      9、劉金鎖校注:《黃金史綱》

      10、薩岡徹辰:《蒙古源流》

      11、拉西彭楚克:《水晶念珠》

      12、巴·巴嘎那校注:《阿薩拉克齊史》

      13、《二十一卷本詞典》

      14、劉金鎖編:《十三至十七世紀蒙古史籍》

      15、《內蒙古地名》雜志

      16、波·都古爾編:《烏珠穆沁歷史文獻》(內部版)

      17、《阿拉坦都蘇拉》雜志(內部版)

      18、《中國歷史地圖選編》

      19、錫林郭勒盟地名辦所藏150000地圖。

      20、東、西烏珠穆沁旗地名辦檔案資料。東日布、道布欽、寶·阿拉坦格日樂、那·特木其勒圖、那森吉日嘎拉口述等。

                          

       

       

       


      上一篇:<錫林郭勒文化>專題前言
      下一篇:北京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相關專題:

      ·專題1信息無

      ·專題2信息無
       
        熱門文章:
       ·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81739]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屬行政建[61476]
       · 解讀元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60276]
       · 《蒙古秘史》中的烏珠穆沁地[51446]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相關評論:(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人:上都星光

      IP:123.178.197.195

      發表人郵件:xjc1948@126.com 發表時間:2010-03-06 07:32:06
          文章引用大量的資料,有著厚重的份量,是一篇歷史研究…詳細內容
      發表、查看更多關于該信息的評論 將本信息發給好友 打印本頁
       


      百年古都 學術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學研究 史海鉤沉 蒙元風云 上都河文學 研究會 圖片欣賞 留言板

      版權所有: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巴雅爾圖
      地址: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林大街錫林郭勒文化園    電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備2021001026號-1

      欧美特级强奸一级A片在线播放,国产美女胸18禁免费观看网站,黄片小视频导航,天天干天天射浪潮Av
    1.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rp>
    2.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button id="ptphc"><acronym id="ptphc"></acronym></button>
      <em id="ptphc"><acronym id="ptphc"><u id="ptphc"></u></acronym></em>
        <nav id="ptphc"><optgroup id="ptphc"></optgroup></nav>
        <rp id="ptphc"><acronym id="ptphc"><input id="ptphc"></input></acronym></rp>